《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一、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意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角色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这种角色的特征是:⑴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⑵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⑷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非代替学生探究,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做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者。
二、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以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知识点为研究对象,强调以观察入手,放眼看周围世界,对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能够做出某种解释,得出有关的科学结论,这个就是知识点。通过认真学习《科学课标》之后,明确了科学课最终的落脚点不是在知识结论上,而是让学生做某种结论,还要能解决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孩子通过学习科学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正象党中央提出的“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教孩子们科学地看问题,科学地处理问题。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现在的学生要十几年以后才走向社会,那个时候社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现在是无法预知的,也无法教给学生,所以教那么多的知识也可能没有多大的用处,教给学生寻找知识的办法才是最主要的,如果有了这种寻找知识的办法,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到哪儿去寻找知识。在众多的知识中,知道怎样挑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干什么,知道怎么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可采取的方式如:⑴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积极地回答问题,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共同度过这愉快而又有意义的四十分钟。⑵同学们开始实验,在动手之前要先动脑,小组中先研究一下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共同制定一份实验计划,然后再进行实验。⑶实验后你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⑷同学们,关于电磁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⑸谁能就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⑹学习《钢笔吸水的奥秘》这一课,你们通过看书、讨论,想研究哪些问题?教师的这些带有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三、课堂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们直接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去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见解,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其独到的见解。根据课标的学习,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我在教《钢笔吸水的奥秘》这一课时,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围绕“奥秘”这一问题,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这一概念,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你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比比看谁的发现多。在课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学生也准备了许多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学生在课上自学看书、讨论、实验,教师在学生中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气氛活跃,讨论、研究、实验后发现了许多知识,归纳起来有:
⑴大气是有压力的,依据是在封闭的袋中吸水、吸气,袋往里瘪,说明大气有压力。
⑵大气的压力在上方,依据是把瓶口盖上薄膜,薄膜往瓶口里吸。
⑶大气压力来自下方,依据是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硬纸片,倒过来不会掉。
⑷大气压力来自四周,依据是用注射器吸封闭的橘汁,瓶壁向里瘪。
最后启发学生归纳出“奥秘”的所在,即大气的压力帮了忙。
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度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科学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