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讲求“以德服人”,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在礼教、政治、思想上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为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不惜的精髓。《论语》中“”、“礼”等深邃的道德思想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应该借鉴到小学的教学中来,成为引导学生养成高尚道德修养,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据。新课改后的教学理念需要多元化、人性化的理论指导,因此在传统中汲取文化精髓,特别是《论语》中的道德观念会直接作用于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同时也会对以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文”和“礼”并重的原则
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要注重内在的规范和外在的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大多数的小学生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和分辨能力,很容易随波逐流甚至走向极端,所以在学生提升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念是尤为重要的。在《论语》中孑L子最为侣导的是“君子”的人格和品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说的是君子如果没有好的品德,不重视自己的人格,就不会有威信,所学的东西和结交的朋友也不会牢固,有了过错应该有谦卑之心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做到以德服人。
“文”“礼”并重,是使学生培养内在修养的同时,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人处世谦逊不骄,所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对待不明白不懂的地方要有谦虚礼貌地态度向他人请教,这才是孔子所宣扬的为人之道。除了有谦逊求学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要讲求诚信,《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像大车没有帆,小车没有轨一样不能行走,人也会在社会中无法生存下去,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中,诚信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品质,所以“文”和“礼”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当代社会实际的,能够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行自我反省教育,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好的道德品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这也是新课改目标下对学生品德发展上所提的要求。
二、注重知、情、意、行的培养
在教学动机t注重知、情、意、行的培养,就是对于品德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拓展。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行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用理智战胜欲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论语·宪问》中有:“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f■。”哒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孔子认为无论作为教导者还是学习者一定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修养,要崇尚f■德,在孑L子看来,这是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并不能间断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必须依照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作为老师也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及时观察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所有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中去,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终目标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遵循德智一体、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一体、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的道德评价也是衡量学生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将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在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实践中来,这种教育观念引导一种体验式教学,比如在科学课堂中学到的自然物理知识,老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仪器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同时在课后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对于青少年来说,每个孩子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规划他们,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启发学生、了解学生,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规划师。
孔子“f德”的道德理念和“一体化”教育观点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更为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更要提升自身的知识贮备,加强师德修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好学生的楷模,让祖国的明天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