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是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弥足珍贵的宝贵资源。可是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已经扼杀了太多的这种天性,很多孩子在“被栽培”的过程中慢慢丢掉了自己最原始的本能,他们在“定义”、“公式”等等框架中变成了学校、家庭的“好学生”。其实,所谓的“好学生”只不过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工具,机械地重复学习罢了。新型教育体制已经完全摒弃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填鸭式教育早已经受到唾弃。创新牵引着孩子的人生。孩子在根基上得到最良好的激发,才能保留自己最原始的本能,在老师正确的培养和引导下,让自己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本能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挥和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支配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很多孩子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都会发现他一定是对这件事情有兴趣才去做。青少年在没有走人社会,没有体会生活压力之前,他们做事的内在动力基本上就是兴趣所致。只有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创新意识,让这种创新思维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教师应该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积极鼓励,加以引导,学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身心感觉到愉快,才会更有信心去思索、去创新。如果学生的兴趣遭到了打压或者置之不理,只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停滞不前。可见,激发学生兴趣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二、积极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想象力是一种能力,它是人头脑里的与生俱来的宝贵资源。人世间所有的发明都来源于想象,拥有想象力才拥有梦想的翅膀。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是创新能力得以延续的源泉。教师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想象欲望,不要用成人约定俗成的思维去约束学生的思想,在学生有想象的时候,一定要因势利导,更大的激发他们,让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意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才能真正感受生活和创新生活。
三、创设各种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给予强而有力的支撑,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实践出真知,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理念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味的教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扼杀。学生有了自主意识,才不会选择被动的学习方式,而是充分的思考、琢磨,发挥自主能动性,在思考、琢磨的过程中大脑得到了急速的运转,从而诱发自己去选择,去创新。教师还应创设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给学生提供手脑并用的机会,操作的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兴趣的支配下获得新的发现及进一步的创新。
四、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宽松环境其实主要就是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孩子对于老师会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思维、思想的表达,更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心情宽松,没有压抑感,能和老师进行心灵沟通,将老师当成自己朋友的孩子才能深切感受到自由感和宽松感,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情绪,任想象、好奇不断涌现,促建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老师师威很重,面对学生的错误给予批评和否定,期下来会给学生的思维造成极大的压抑,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为孩子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相处氛围,给孩子形成一种自由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对老师产生的是尊敬而不是畏惧,这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所能提供的基本环境。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青少年时期,孩子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会觉得新鲜,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求知欲最强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会做出很多奇怪的举动,也会提出很多奇怪的问题,这就是孩子产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孩子在对这个世界产生未知的时候,正是他们的心智需要鼓励和启发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得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质疑更需要得到答案和推敲。有了积极的引导和方向,孩子才能更有效地强化自己的思维,不断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活动模式。教师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正视孩子的质疑,无论对与错都要以孩子能接受的范围内给予最完美的回答,这样既能呵护孩子弱小脆弱的心灵,又能给孩子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这种民主与和谐是催生孩子创新意识的有力保障。
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也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们必须坚信,教育需要给予空间,才能让孩子任意地邀游,才能让孩子在广阔的天空没有束缚的发展自我,不断创新。拥有了创新意识,才能让自己立足于社会,在不断更新的时代里保留自我,升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