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素质
歌唱是一种升华生命,唤醒人类精神的艺术形式,一种极俱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跟追求。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能够得知,情感在歌曲艺术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整个的声乐教学中,情感心理的激活是最重要的内容。假使一个歌唱技巧优秀的歌者,没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心理,就无法准确诠释传达作品的精髓,同样一首近乎完美的词曲也只有经过歌唱者真情的再创造,激活,它才成为有生命力的东西。也因此一个好的歌唱者在拥有特质的声乐技巧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文化修养与生活经验去对作品的细致分析,深刻体会,自我的情感加工,而后反应在歌唱技巧的每个具体的环节上,比如气息,发声,咬字,共鸣等,这样就能将作品内容丰富而深情的表达出来。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从了解理解作品歌词开始,比如采用有感情的朗诵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体会词作者的情绪与作品内所蕴含的感情的方法,感词曲的声调的强弱缓急跟咬字的深浅度。而后,引导学生感知把握作品内容要建立的艺术形象,融会自身幻想的内心形象,从感受再到表达,最终以情带声,取得表达的理想效果。
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是客体,学生是主体。综上所述,学生的歌唱的生理运动的反应是歌唱心理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觉、想象、思考等等方面去合理调整自己的心理运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掌握演唱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升华,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演唱技能
一般的,不同曲风类型的歌曲的演唱方法与技巧的练习,气息发声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一些歌唱基础性知识的讲授,这些是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声乐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是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其实是经过大量的这样的声乐作品演唱训练,最终,让学生提高与掌握声乐的各种歌唱技巧,目的是能够利用自己独一的歌声,将歌曲所蕴藏的情感内容,准确生动的表达出来。所以在声乐整体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应着重认识与把握歌曲的艺术风格,歌曲情感和意境。
在声乐教学中另一条值得重视的是整体训练,它主要体现在学生每一个人的发声器官都是与众不同的,嗓音也各有差异特色。整体训练主要是训练歌唱心理素质,处理歌唱语言,整体训练歌唱气息,最重要的一点仍是歌唱的训练。在练声初期阶段,要同音乐相结合,尽早培养学生的乐感,在取得良好的乐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气息,音准,共鸣等技术训练以及发声器官的组成肌肉的磨练,这些都是一个完整乐曲艺术存在的组成部分,在音阶音程的练习中,更要赋予以音乐的生命力与活力,同时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准确的表达是歌曲获得最佳效果的保障,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吐字和咬字进行训练,掌握吐字和咬字的基本技巧,从而谋求语言与音乐之间的统一。所以,即使在练声的初期阶段也要严格要求每一个歌唱者做到生动悦耳。以上也同时说明了一点:呼吸,吐字,共鸣,表现在歌唱发生的过程中相互密切联系,影响,促进,同时缺一不可。
最后,声乐教学中的演唱技能要结合艺术技能。两者的结合能引起歌唱者心理产生变化,从而使得歌唱效果达到理想的盖度。过分的强调演唱技能会导致演唱曲目没有生命和活力,过分强调情感忽视演唱技巧,会导致歌唱曲目没有悦耳之音。教师在授课时,必须从整体上将两者结合起来,不能过分强调其一,要时刻将两者看做统一的变化体。学生用情感映衬声音,用声音带动情感,在学生演唱技能提高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演唱思路,既达到了理想效果这种效果,又使得学生注意到了歌唱整体性的重要。
(三)文化素养
一个优秀的歌唱者,不仅仅只是需要美妙动人的歌声和变化莫测的技巧,他还需要有一种由内而外的综合性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文化素养包含了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外国语等等文化知识,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靠日积月累的沉淀,歌唱者必须加以重视。音乐修养是具体的音乐知识的内在表现,包括了音乐理论知识、音乐鉴赏审美能力、中外音乐流派及风格把握、艺术再造能力等等。文化素养在一个歌唱者的继续进步发展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只有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了,才拥有崇高的人格,高品位的审美观与艺术观,进而促进歌唱技术的提高,歌声的升级,最后撼动人心。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包括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与丰富的生活经验,那么,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从了解歌曲的艺术风格到作者创作背景与艺术历程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只有汲取人类文化的宝贵营养,才能触及声乐艺术的灵魂。
三、总结
声乐的整体教学法在学生心理素质,演唱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艺术水平发挥着重要而有效的作用。音乐教师和学生在未来的教学与学习必须要对音乐的整体教学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然后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声乐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爱玲.声乐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
[2]张楠.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J].音乐研究.2012(05)
[3]姜丽. 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文化修养[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