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了演讲艺术课程在整个英语专业通识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探讨了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所遵循的语言学及语言学习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演讲艺术课程;通识课程体系;语言交际能力;认知心理学
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论述过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指出知识的增长并不会带来相应的智慧上的增长,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们很可能由于缺乏判断力和全局意识而导致比常人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使高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兼具高尚的道德修养、开阔的视野、客观的判断能力与交际合作的能力,是现代高等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若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引人“通识教育”理念。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及目标
通识教育中的“通”是指“贯通”,即跨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开阔的视角观察、思考并解决问题,与不同专业、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合作。
这一理念源于19世纪人文主义的倡导者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理想。他提倡大学应注重培养学术气氛,反对在大学过早细分专业,强调集智慧、勇气、修养等于一身的自由教育理念。他的继承人——20世纪3O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提出了通才教育理念,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现代大学教育也吸取了这一先进理念。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及曾代理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的吴宓先生都曾经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博雅”、“汇通中西,培养为中华文化建设的人才”等理论。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立足人的生活,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能够完成专业教育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二、英语专业建立通识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理念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随着国际化交流日益深入,外语类学科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英语已经成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专业也因此而成为热门专业。但是这一专业长久以来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与其他学科交流少,单纯强调语言教学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这一现状从近些年来举办的各类演讲赛事中可见一斑。在比赛中,英语专业学生虽然有良好的“专业语貌”却无足够的“通识语料”。结果往往是命题演讲环节表现上佳,却在即兴演讲和回答问题阶段暴露出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通识课程体系所要达成的目标。理工类院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未来将从事的行业范围较广,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和从事多种职业的适应能力要求较高。国内一些理工类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已经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革。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提出了建立“以夯实语言基本功为本、以扩充通识知识为辅、以加强课程改革为手段、以培养学习能力核心、以增强就业适应性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增加了一系列通识类课程,英语演讲艺术课程就是其中之一。
三、英语演讲艺术课程在通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识课程体系是帮助学生建立多元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基础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其中技能包括身体技能、电脑操作技能和交际技能,即演说和书写技能,外语交际技能。”I211~t此可见,与演说相关的课程在通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外高校都会开设公共演讲入门等课程,如美国西伊利诺伊大学通识课程的六大门类中的第一类就是“语言交际技能”,其中就包括“演讲入门课程”。
近些年来,英语演讲艺术这门课程在国内高校中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每年举办的各个级别的英语演讲比赛和相关培训活动,让教学工作者们充分意识到了演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巨大促进作用。英语专业的学生,未来将涉足的工作领域可能包括外事交流、商贸翻译、文化传播、语言教育、法律咨询、大众传媒等方面,而这些职业均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在正式场合的语言交际能力即演讲的能力。这正是英语演讲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英语演讲艺术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教学设计
(一)理论基础
1.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以人们的认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隶属心理学研究领域。认知心理学强调通过不断实践来强化语言知识技能。作为其核心的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并进行同化的过程。即充分调动认知过程中的智力、学习观念、认知策略、语言潜能、内在动机等诸多因素,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上同化新的知识,并更新整个知识体系,将其重新整合,再次分化。
2.交际能力学说
国际应用语言学界广泛认可的Bachman(1990)的语言交际能力学说指出,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三个要素——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之间存在着语言上的互动关系。其相互渗透的互动过程形成了语言的循环。
3.演讲七大要素
美国公众演讲领域的杰出学者StephanLucas(2005)教授提出的演讲七大要素理论,即演讲者、信息、渠道、听众、反馈、干扰、场景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制约着演讲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逐个了解并分析上述七大要素,同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最佳演讲效果。
(二)基本教学设计及预期效果
英语演讲艺术课程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交际能力学说和演讲七大要素理论为设计指导,旨在突破传统口语课程的束缚,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听说读写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1.教学模式
演讲艺术课程采取“理论+实践”的模式。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演讲理论技巧;学生依照课程设计,按部就班进行实践,教师逐个予以指导,并记录演讲实践过程,供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分析。课后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对演讲活动进行反思,撰写学习记录和分析报告。
2.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课时有限,无法细致地讲解演讲理论并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有限,无法流畅地表达思想。教师水平有限,需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积累实践经验。
3.预期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让他们意识到演讲不仅体现了学习者的语音语调即“语貌”,同时也是词汇、语法、语篇、语感等语言基本功和社会文化知识、思辨能力、交际语用能力、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的全面考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人文修养,培养人格魅力。
五、结论
演讲艺术课程并非培养演说家和演讲比赛参赛选手的平台,而是帮助所有的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开拓视野,了解文化,促进思辨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而这些特点符合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通识化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因此英语演讲艺术课程在英语专业通识化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大学的意义与英语专业的教学『J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
【2】芮渝萍.西伊利诺伊大学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特点[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
【3】鲁莹.语言交际能力模式在听力测评中的应用f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