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幻想曲》是 90 年代创作精神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近现代筝曲的一个佳作。本文通过对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现代筝曲《幻想曲》的创作特点、演奏以及教学分析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古筝;《幻想曲》;创作;演奏;教学
自 19 世纪开始到 20 世纪下半叶,现代筝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们大胆的打破了原有的定弦方法,增加了很多新的和声与演奏技法,打破了传统筝乐“单一调式”和多为“单线条旋律”的表现形式,释放了左手弹奏技巧,增加了右手演奏技法等技法的飞速进步,使得现代筝曲在表现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幻想曲》就是很好的代表作品,它打破了传统的中国五声音列音阶排位,融入了西方的作曲技法。此曲既有传统筝曲的基本技法,也有现代筝曲中的技法,把传统与创新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一、《幻想曲》的创作分析
(一)作品简介
《幻想曲》是王建民于 1989 年以云贵地区的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古筝独奏曲,体现了苗族飞歌的音乐风格,以作曲家精心设计的人工调式为基础,打破了以往传统五声性音阶的写作方法。由于表现方式新颖独特具有代表,在1995 年东方杯全国青少年古筝大赛获优秀奖。乐曲的中间部分还加入了一些具有当地代表性的节奏,如适当的敲打琴板和拍击琴弦,制造出一种打击乐的效果,表达了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总的来说,《幻想曲》是浓缩了多元化筝乐创作阶级的诸多特点相结合的一首作品。
(二)曲式结构分析
《幻想曲》采用多段联曲体逆向再现的对称结构,从乐曲的音乐材料形态看,乐曲由 A、B、C、D 四大段落组成,另有引子和尾声, 其先以四大段落依次陈述, 再逆向折返 (再现) ,形成了以 D 段为中心点的两端反向对称结构,即:引子、A、B、C、D、Cˊ、Bˊ、Aˊ、尾声的曲式结构。
(三)定弦特点
王建民先生为了表现出使作品可以充满丰富联想的意境,演奏出带有幻想性的旋律,设定了创新定弦音阶。虽然为传统音阶重复规律, 但改变了传统音阶的排列关系与音高效果,从而展现出独特的带有联想意境的音响效果。
(四)主要音乐材料分析
慢板部分,它左手的伴奏音型为相同的音高与节奏的单音构成,在平稳伴奏音型的背景烘托出主旋律以突出安静、平和的音乐情绪。我们在演奏此段时,应注意左手伴奏音型的力度处理,以弱奏为主,由强渐弱,以突出主要旋律静态,线状延伸的风格。
小快板部分可以说是此首曲子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小快板表现了活跃、欢快的场景。人们载歌载舞,曲子达到了一个高潮。演奏此段要注意双手的配合,力度的分配,所以,基本功是尤为重要。快速的“勾、托、抹、托”的组合技法大量的使用,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它的颗粒性较强,每一个音符都要干净,力度均匀,两句为一句,一强一弱,形成呼应,后面是一个高八度,用相同的方法去演奏,只要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加以感情,便是可以的。
拍击段可以说是全曲最有特色的一部分,是古筝演奏技法上的一个新突破。技法的创新可以说是此段中的最亮点。左右手拍打琴弦、琴板,模仿一些乐器的音响效果。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筝曲的演奏技法, 是近现代筝曲中的演奏技法。将打击乐的因素融入到此曲中,使古筝的琴弦和琴板作为打击的对象,用手去拍打或握拳敲击,已发出类似于鼓声的咚咚的声音。音响效果很有冲击性与律动性。将粗狂豪放的狂欢舞蹈场面与朦胧缥缈的梦幻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幻想曲》的演奏诠释
(一)引子部分又称散板:在演奏此段时候应该注意把握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吸,琶音时要注意每个音的连接,由弱到强再到弱,每一组琶音都要有这样的变化,第二遍重复时要注意与第一段形成对比,这样曲子才更贴近它的标题,使人产生幻想,仿佛置身其中一般。值得注意的是,此段最后一句没有小节线,这就要求演奏者更要把握句子的连贯性和呼吸,以免断句,然后还要弹奏出渐弱的感觉,直至慢慢消失,引出下一段。
(二)如歌的慢板:第一部分主旋律正式出现演奏者可
以用扎桩摇或者悬指摇来演奏主题旋律,在此处用悬摇可能恰当,扎桩摇与悬摇相比,悬摇的音色变化更丰富,而左手的伴奏音最好用小指来直接弹奏,每一句在连接下一句之前应稍加停顿,可以融入呼吸,加入感情,一呼一吸,力度便可形成强弱对比。第二部分音乐转入明朗,气氛开始高涨,仿佛人们在睡梦中醒来,男女开始互相交流,载歌载舞,周围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此处的摇指要干净利落,突出音头,速度稍快些更好。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旋律低八度演奏,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如果第一部分比作女人,柔软安静;那么第三部分就可以比作男人,应该沉稳有力。摇指的力度当然也要强一些,后面可以用手臂带动大拇指做有力度的连托,使得声音有力。第四部分主要以右手的长摇为主,要求摇指要更加细腻,像是提琴般柔和,特别要注意左手音程的变化。
(三) 活泼的快板:这是全曲难度最大的部分, 节奏欢快,因此在演奏此段时最应该注意手指的力度,弹奏每个音都要注意它的颗粒性、音也要干净,力落。因为每一句都有两句相同的句子,形成对比,所以要一强一弱,如同少数民族的少男少女们一起载歌载舞,演奏着铿锵有力的各种打击乐器的欢乐场面。
(四)华丽的击拍:此段是非常有特点的一段,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节奏的律动性是非常重要的,看似自由实际上对于节奏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如此,拍击敲打琴弦和琴板的时候应该用很轻巧的力度,像拍皮球一样,不可用很强、很死的力度,手臂带动手,每一个音每一次敲打都要去用心慢慢体会它的力度。
(五)轻巧的摇指:摇指在筝乐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段篇幅虽然小,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奏此段时应该注意左手的律动性,声音饱满带有弹性,还要注意左手的声音不可过大,以防止出现压过右手旋律的状况发生。右手为摇指旋律, 要注意它的连贯性, 演奏出略带调皮的特点。
(六)激动的广板:主题旋律再现,此前面几个部分音乐的递进将情绪在这里推上了高潮,表达了对少数民族人民勤劳朴实的赞美及对美好生活的歌颂。这段的演奏要注意柱式和旋的链接与右手的配合,形成一前一后的呼应,而到了最后我们要慢慢静下来等到声音慢慢飘远。
(七)飘渺的尾声:泛音的应用是最突出、最有表现力的一部分,在全曲结束时使用此演奏的技法,使得音乐有一个完整的落幕。仿佛人们在载歌载舞的狂欢之后慢慢的变得安静,音乐越飘越远但又久久不肯散去,如同人们因音乐而带来的美好心情一般,节目虽然结束,但欢乐的心情会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变成美好的记忆,久久长存。
三、《幻想曲》的教学分析
(一)《幻想曲》的教学进度设置
《幻想曲》尽管是一首比较大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创作曲,但其实它的分段很明显,而对它的教学也并不需要墨守陈规,一段一段的按顺序教学,相反,它需要一种灵动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出发,从教学进度上就可以制定特定的方案。根据音乐教学规律,我们可以将教学进度大概设置为: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幻想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简介。二是将《幻想曲》分为小段进行技术技巧的了解和分析。三是学习作者的创作思维和使用的创作技法,并有感情的进行视奏和练习。四是熟练掌握乐曲创作中的音乐风格。五是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将整首乐曲的情绪变换进行分析与理解并掌握,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幻想曲》的精华所在。我们可以利用六周左右的时间对《幻想曲》进行教学,采取分段逐一进行教学。教学进度的设置要结合音乐理论知识、作者的生平了解,创作背景与音乐文献资料进行教学,并结合练习曲进度进行掌握。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根据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每一段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练习。
(二)《幻想曲》的教学方法
古筝乐曲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几大部分:乐曲的创作背景、乐曲的情感内涵、乐曲的风格特征,以及乐曲的演奏技巧的把握等。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属于音乐文化范畴,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幻想曲》,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媒介手段和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这首乐曲有更深的理解。
其次,加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演奏技术技巧。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养,才能更好的驾驭不同风格的乐曲。 《幻想曲》 讲究一定的演奏技巧,而它本身引子和慢板部分是带有歌唱性的演奏特点,而快板部分则包含了如分指、双抹、大段摇指、扫摇等多种难度较大的演奏技巧,因此在学习乐曲的同时也一定对相关方面的技术技巧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攻克难点,准确把握乐曲的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幻想曲》的教学可以分层次分步骤按四类方法进行。第一种是讲解法。这主要采用的是课堂上的讲授, 包括老师的讲解, 师生之间的讨论,还有音乐知识积累的引导等,这些教学方法所遵循的都是在乐曲讲解中以语言的被动或主动接受为主,从中获得音乐理论各方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演奏练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种是欣赏法。老师在课堂上除了给学生讲解音乐理论知识和技法知识之外, 还可以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 播放欣赏 《幻想曲》的演奏视频或录音,让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观的感知乐曲的演奏与音响效果,对乐曲形成一个初步的心里音色,这样有利于乐曲学习过程中的准确性。第三种是示范法。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乐曲进行细致的示范演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训练和技术技巧掌握。同时,老师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分析乐曲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只有建立在了理解了音乐创作内涵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加透彻的从整体方面了解和掌握这首乐曲。第四种是练习法。 古筝乐曲的教学当中, 练习占据了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了音乐理论知识以后加以实践和摸索的过程。投入有质量的练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保障。
四、结语
古筝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以其独特的音色在众多民族器乐中脱颖而出。《幻想曲》让古筝这一古老的中原乐器焕发出勃然生机,丰富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开辟了新的道路。“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说得十分有道理,它讲的是,只有不断变化发展才能长久,只有眼界更为开阔,勇于实践和创新,才能有更远大的发展前途,古筝亦是如此。此曲风格独特,丰富了古筝的技法及表现力,并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近代作曲技法相融合,利用古筝将中国民族打击乐的音响巧妙地展现出来,使演奏者的表现力极大地发挥,更扩展了传统古筝技法中的新元素,这首作品在古筝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丽莉 . 从三首筝曲看王建民的筝乐创作特色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6).
[2] 陆莎莎 . 王建民古筝作品中的音乐色彩分析 [J]. 上海音乐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