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影;服饰;文化
《花样年华》是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里面各式各样的旗袍美轮美奂,带给人一场视觉盛宴。电影中女主角张曼玉穿着的中国传统服饰——旗袍,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电影《花样年华》于2000年出品,电影上映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该片曾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法国凯撒电影奖等重要奖项,主演梁朝伟凭借该片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影片在2009年被美国CNN选为影史上“18部最佳亚洲电影”第一位,被英国电影学院(BFI)评入过去十年“世界三十部优秀电影”。1电影中一件件中国旗袍的展现,成为影片的一个重要标记,提升了影片的整体情调。同时,影片的叙事也是在旗袍文化的包裹下一步步推动展开的。
旗袍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服饰,已有百年历史。旗袍源自古代蒙古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凡编人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统称为“旗袍”,其中包括朝袍、蟒袍和常服袍等。后来则将妇女的家居之袍称之为“旗袍”。2二十世纪上半叶,民国女性参考满足女性传统旗袍和西洋文化,将旗袍改良成能够展示女性优美曲线的时装。
服饰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电影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电影《花样年华》上映以后,在中国掀起一股旗袍热,满大街是身穿旗袍的年轻女子,可见电影文化对于流行文化的影响。
一、服饰可以展现电影的文化背景
《花样年华》的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呢喃着上海话和香港话,片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来自上海的。导演王家卫曾经坦言自己对老上海有着特殊的情节,电影中王家卫不惜用30多万港元,为女主角张曼玉换了30多套旗袍,从这旗袍中,我们看出了导演对于中国老上海的一种回忆与珍爱。
该电影中讲述的是两对已婚夫妻迁居上海,由于是隔壁邻居,配偶长期不在家,男女主角在平凡的生活中慢慢产生了情感。女主角在整部剧中共换了三十套旗袍,在旗袍的转换过程中是对电影叙事背景的一个交代,旗袍的更换展现着平凡生活中的时间的流逝。在电影中的背景中来看,当时大批的上海人迁居到香港,那么同时也带去了旗袍,这种旗袍的热情使得在香港中成为一种当时的时尚潮流。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年轻的女的,还是稍微年纪大的女人,均是穿着旗袍的。在电影的快结束的时候,已是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张曼玉扮演的苏丽珍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牵着自己三岁的孩子,剧中她依旧穿着旗袍,但是在颜色和样式上面就已经趋向于淡色。整部电影与服饰有着天然合一的协调感与融合感。
二、服饰可以烘托电影的情绪氛围
不同的服装,其实展现的是不同的情境之下人物心境的一种变化,电影叙事也是在一步步进行推进的。电影开头,女主角的丈夫还在家里,她身着甜美柔和色系的旗袍陪在丈夫身边。当丈夫离开了家,女主角的旗袍换成了墨绿色,穿梭在孤灯小巷里。电影中最多的一个场景就是在逼仄的楼梯口中,男女主人公擦肩而过,慢镜头缓缓播放,光线昏暗,这个时候张曼玉扮演的苏丽珍穿着一席长长的旗袍款款下来,在柔和的光线下面,使得旗袍中展现了她少妇的风韵与个人独有的风情。在这种昏暗的光线的配合下,旗袍也成了会说话的工具,服装完成了由物到情的转变过程。当片中男主主人公坐在咖啡厅里,已经知道了彼此爱慕的心意,张曼玉缓慢的搅拌着咖啡,胸前的一朵黄色花朵绽放着,柔和的光线下弥漫着暧昧的情调。当两人开始热恋,女主角的旗袍换成了红色,两人只有眼神交流,却没有言语,但激情的火焰在红色的旗袍下熊熊燃烧。当两人纠结于现实,躲在牢笼一样的下房间里时,女主角身上的旗袍颜色是浑浊杂乱的,她在屋子里抽烟、踱步,焦灼不安的情绪在房间弥漫着。当两人痛苦的分开,女主角身上的旗袍也换成了象征悲伤忧郁的灰蓝色。
三、服饰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中国有一句俗语,人靠衣装马靠鞍。从电影中的角色定位来说,主人公苏丽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那么女性的贤淑可以从服装中展现出来,而服装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展现女性的贤淑。女主角张曼玉身材高挑,在电影中头发高高盘起,竖起的旗袍领子既能够凸显他的干练,同时又能展现女人的风情。张曼玉纤细的手臂,窈窕的身材,白璧式的玉颈,把女性的身体柔美线条表露无遗,展现了独有的东方风情,成功塑造了苏丽珍这一贤淑、自立、柔情的人物形象。
花如人生,人生如花。《花样年华》是一场旗袍的展览,《花样年华》用一个非常普通但是又异常细腻的故事,在剧中展现了旗袍独有的文化魅力,给人带来了一场服装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1]唐婷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样年华》的服饰、文学分析[J].社科纵横.2011(03)
[2]张富云.从《花样年华》引发的旗袍风潮解读旗袍文化[J].电影评介,2008(04),第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