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快书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以山东方言为主富有地方特色的说唱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山东快书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别是高派、杨派和刘派。作为我国传统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曲艺继承与发扬了传统民间说唱艺术的许多优点,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曲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山东快书;地方特色;艺术形式
一、山东快书的起源
山东快书在中国的曲艺中属于大曲种,它流传非常广泛,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这一带,它最少有近百年的历史。最初是由山东大鼓这一艺术形式发展而来的,那时山东大鼓中有一个牌子,近乎于‘半唱半说'的韵诵体,叫做‘窜钢腔’,山东快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山东快书的形式特点
快书是以说唱为主,表演、动作起到锦上添花的辅助作用。演唱节奏要紧凑,快书语句简练,不能拖泥带水,唱起来流畅动听。
三、山东快书的流派及各自特点
山东快书由于流传时间长,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主要有“高派”、“杨派”、“刘派”,其中代表人物分别是:高元钧、杨立德、刘司昌。“高派”在山东快书中的成就与地位是最高的。其表演特色为:说唱风格刚健,语气生动又不失幽默,表演时动作幅度较大且较为夸张,吸收戏曲的元素较多,表演风格生动幽默且较为滑稽。其代表人物高元钧先生曾被郭沫若、田汉、洪深等文学家称赞。郭沫若当时盛誉他是“民间艺人的一面旗帜”,其代表作品有《武松赶会》、《十字坡》等。
“杨派”山东快书的特点在于善说,强调俏皮幽默,不使用过多的动作,使表演风格自成一家。它的代表人物杨立德的表演特色既“俏”又“泼”善长“俏口”与“惯口”。“泼”就是演员在表演时一丝不苟、卖力气;“俏”就是根据情节的发展,一口气动用十句、八句的大段联唱,抑扬顿挫,联贯唱出。“杨派”的表演以豪放、质朴,刚柔相济,平中出奇而闻名。
“刘派”山东快书的精华在于深刻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它的表演内容的特点是普遍地表现出社会生活,并且追求艺术上的真、善、美,努力塑造出一个生动的、贴近生活的艺术形象;努力的开拓出艺术的源头。它的代表人物刘司昌先生糅合了百家的优点,有借鉴的吸收了各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表现能力及表演内容。
四、山东快书语言读音词汇
山东快书它是以山东方言为说唱的主要形式。它以道白为辅,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例如:闲言/碎语/不要讲/,这就是典型的二、二、三的形式。山东快书用山东方言进行表演,但因地域的不同,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分别是冀鲁方言小区、中原方言小区、胶辽方言小区。但随着快书的不断发展和艺人们的不断改进山东快书后来的语言基本上是用济南方言来进行演唱。
山东快书作品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合辙。
例如:
闲言碎语不要讲,
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
功夫练到八年上。
回家时大闹了东岳庙,
李家的五个恶霸被他伤。
细看这段快书“讲”、“寺”、“庙”等都是仄声字,而“郎”、“伤”等都是平声字。也就是说作品大部分韵脚应是平声字,但是山东快书因是地方民间说唱语句不像古诗词和传统京剧等那样讲究,所以不论是不是平声字的韵脚,在演唱时都约定俗成的按平声读音。上句尽量用仄声读音,就像人们走路一样,一前一后、一阴一阳。
五、山东快书的表演形式和基本唱法
山东快书表演时都是站唱,讲究“手、眼、身、步”。手:伸手时眼神要跟上,手伸到胸前的位置不能高也不能低,左手打板右手做动作两只手要同时跟上。眼:指的是眼神,要刚健有力。身:身体要挺直不能弯曲,来回走动的时候身体都要面向观众。步:指的是走动时腿抬的不用太高,要碎步移动,停下来不能乱动,像山一样的稳,走动时的步伐男角、女角要分清楚。
山东快书在表演时只使用一种乐器,称为“鸳鸯板”,表演者在表演时左手拿板,右手表演。板打出的节奏我们称之为大过门和小过门,小过门一般打出的节奏形式为“当嘀咯当”或者是“嘀咯当”;小过门的任意组合就形成大过门如:“当当当嘀咯当当嘀咯当嘀咯当嘀咯当嘀咯当”大过门一般在节目开始前稳定剧场观众气氛或有效果及做大动作时而用。
“山东快书的唱法和板式也有很多的种类,但大多都是从顶板、闪板这两种最基本的板式中发展而来的”。顶板:是山东快书中最基本的唱法,在压板的同时开口说唱。就像唱歌时整拍起一样,也就是掐着节奏演唱。闪板:打节奏时板起时唱,就像唱歌时半拍起唱一样。除了最基本的顶板、闪板就是巧口和惯口。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最基本的顶板和闪板后才能学习巧口、惯口。巧口就是在一拍里唱三个字或四个字节奏较为紧凑,这种唱法让观众和听众感觉非常活泼和俏皮。
山东快书,这朵充满着泥土芳香的曲艺之花,在中华曲艺文化中静静的绽放自己的光彩。他经历了几代人的传承与发扬终于成为了中华曲艺界一朵璀璨之花。作为学习音乐的人我们希望这传统的优秀的说唱形式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并有更多的青年一代去了解它、学习它、并且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曲艺志(山东卷)[M].中国曲艺志编委会,2003:27.
[2]刘司昌,汪景寿.山东快书概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13.
[3]刘燕.浅谈当代社会山东快书艺术的变迁[J].黄河之声,2009(19):8.
[4]陈连升.我所熟悉的刘司昌[J].曲艺,200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