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bīn古地名,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殷商時,周人在迁岐山之前,有十余代居於豳地。距旬邑县志记载,夏代后裔四世孙公刘曾立国于此,国号曰“豳”,是周代祖先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在旬邑广大农村,蕴藏着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诗经》中的《豳风》就是这一带的古代民歌,至今民间不仅流传着脍炙人口的民歌、民谣、故事,还有形象鲜明生动的民间剪纸,同时而伴随着人民生活劳动的民间打击乐和唢呐演奏,则以它高亢嘹亮,气势磅礴的特性,根植民间,久传不衰。旬邑唢呐以它独特的生存环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需要发展到今天,它的发展在中国民间器乐历史上是一笔重彩的画卷。
(一)旬邑唢呐的渊源
在这里要研究旬邑的唢呐,就必须弄清楚唢呐的渊源。唢呐是鼓吹乐中一个重要的演奏乐器,关于唢呐的起源说法不一,目前还无定论。从有鼓吹乐的一些现有资料反映,宋时及其庞大的鼓吹乐队编制中,还没有“唢呐”的席位,在《中国古代乐史稿》第三十四章“明清的乐器”中记载;到了明代开始有了关于唢呐的记载。明戚继光把唢呐用于军乐,而在他《纪效新书》的《武备志》中说,“凡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时,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据1985年《中国音乐》第二期48页文字记载,唢呐在唐以前就有。据我县唢呐艺人讲述唢呐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爱因失手打死妻子(皇上的女儿),判郭爱死刑。在狱中郭爱自解烦恼,把芯子盔上的铜管与顶棚上的芦管结合在一起,吹奏音乐。这样从文字记载和传说就把唢呐的起源至少向前推进了七百余年。至于说唢呐是由伊朗一带传入中国的乐器,清代著名学者萧雄在《西疆杂诗》中说“唢呐,喇叭本龟兹所出,龟兹指的是新疆库车一带。从这里可以看出,唢呐应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
(二)豳塬唢呐在旬邑的流传
唢呐流传在旬邑的历史目前是无可考证。旬邑唢呐在旧社会被人们划入“下九流”之行列中,据传唢呐艺人去世后不能入祖坟。在被过事的主人请去后,在门外用蓆洞卷住,只能在里面吹奏,在吃饭时,由外往里送,吃完了,唢呐艺人再要,事完后唢呐艺人就把未吃完的剩菜剩饭一起带回家,供家里人享用。所以在旬邑过去流传着“吹手是连吃带拿哩”。过去由于唢呐艺术行当低下,不受人尊重,一般难成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家有三合粮,不当吹手王”,“叫花子胡琴讨饭笛,下九流的吹鼓手”。后来由于社会和文化发展,人们对唢呐这一民间文化艺术普遍有了重新的认识,唢呐艺术得到尊重,不再被看做下九流的行当了。人们开始求师拜徒,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得到留传至今。但是在传承这方面,基本上是家庭式的或亲属关系,传承的方式都是口传心授。没有唢呐乐谱,采取死记硬学。作为学徒,先跟事,贯耳音,学打击乐,勾锣、干鼓、小擦、小锣、甑子,先把这几项学通弄懂了,就得1-2年,师傅才能教唢呐的吹奏方法和技巧。吹奏方法和技巧同样也得学1-2年,把唢呐整个行当学通弄懂起码得5-6年时间,学会后还是师傅的下手,要能单独吹奏还要师傅允许才行。过去人们把学习唢呐不当做一门艺术去学,而当做混口饭吃,靠唢呐的微弱收入来养家糊口。以所在旧社会唢呐队伍的发展中,始终是数得着的那么几个唢呐老艺人。
(三)豳塬唢呐在旬邑社会活动的表现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唢呐不再是过去的婚丧嫁娶的专一行当,唢呐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活动中以展风采,如老人过寿、小儿满月、房屋落成、节日庆典、工程竣工,生产丰收、学生金榜题名、参军、迎接贵宾等活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旬邑唢呐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发展500余人,每年全县有大的活动,旬邑唢呐是必演节目,现在已把旬邑唢呐发展为大型广场艺术,在文化馆的业务辅导下,积极参加省市文艺演出。旬邑唢呐已发展成我县一个文化产业的主要方面,是宣传旬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一张名片,它将永远地活跃在旬邑古豳大地。
二、豳塬唢呐在旬邑的发展
旬邑唢呐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在旧社会唢呐班是以家族式的方式2-3人为乐班顾事,主要是服务人们在遇婚丧嫁娶,贺喜拜寿,进行演奏。在农村讲究谁家过事能请双杆吹手就标志着事过的大,有脸面,一般家庭过事都请一个吹手。在清末民初时期,曾有官办的唢呐鼓吹乐班,专为一年一度的县衙“开印”、“封印”以及迎送宴享等需要服务。建国以来,在旬邑唢呐的吹打行当中,就涌现出了周家乐班的周车(已故)及其传承人周拴娃、潘进喜、秦岁乾;吕家乐班吕三海、吕秉学、吕天运;北塬乐班周凤悟,万忠院,全县十几个唢呐乐班。
在1995年“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由周车与其外甥潘进喜等三人演奏《雁落沙滩》传统曲目,荣获音乐集体一等奖,周车个人获音乐一等奖。(见1957年3月2日《陕西日报》获奖名单)文革中,由于受左的思想,一度把唢呐当做“四旧”来破除,禁止演奏,使艺人有唢呐不能吹,使唢呐传承和发展进入低谷,消若即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了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迎来了春天。旬邑唢呐队伍迅速得到了发展,不再是服务于婚丧嫁娶,贺喜拜寿,而发展到各个领域,如在参军、开业庆典和大型广场文化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我县太村镇杜家村吕家乐班第五代传人吕三海,在1975年“咸阳地区群众文艺调演”中,演奏的唢呐独奏获得唢呐演奏奖;1982年和1986年在咸阳地区第一届秦都音乐会和第三届秦都音乐会上,唢呐艺人万忠院演奏的海笛独奏《十对花》等曲目获得个人二等奖(当时无一等奖),在“第一届秦都音乐会上演出的唢呐齐奏《祭先烈》,海笛独奏《十二月忙》等曲目,均获优秀演奏奖,同年与日本印度八尺同台演出,受到日本艺人的欢迎赞扬,为了挖掘民间艺术人才,1985年陕西省民族音乐征集办公室,咸阳市文化局,旬邑县文化馆为万忠院编撰了《万忠院唢呐曲集专卷》。从此,他的名声大振,在陕甘两省交界诸地,到处都可听到他那明亮而优美的唢呐声。
由于旬邑县在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方面起步早,抓的好,并多次参加省市演出,受到上级的肯定,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旬邑唢呐这一民间吹打乐获得了新生,受到人们的欢迎。1985年在县文化馆原馆长张兴运的带领下,历时五个月对全县的唢呐曲目进行了搜集整理,形成集成一.二.三本,其中中塬唢呐曲目38首,北塬唢呐曲目22首,这些曲目基本上都是口耳传授继承下来的,只有曲目,没有词。通过整理现已成册,是一项难得的民间唢呐曲牌,为我县民间唢呐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在国家“八•五”重点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国家专卷出版中收入旬邑唢呐吹打乐曲18首,咸阳市卷中收入旬邑吹打乐46首。旬邑唢呐由于积极参加重大演出活动,受到各方面的认可,发展势头迅猛,在旬邑县从事唢呐演奏这一职业艺人近千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文化馆业务工作者的辅导组织下,旬邑唢呐1991年8月参加了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大型开幕式广场表演;1993年参加了陕西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1994年参加了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演出,同年参加了临潼石榴艺术节表演。1994年代表陕西参加了广东湛江欢乐节,中山市慈善万人行表演;1997年江苏无锡太湖艺术节等大型演出活动;2000年参加了中国西安“千面锣鼓迎千禧神州世纪游”;2001年参加了中国西安•香港艺术节;2003年参加了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西安行大型文艺晚会演出;2005年参加了咸阳艺术节暨海峡两岸研讨会开幕式。同年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在旬邑演出。2008年以后,旬邑唢呐队伍通过县文化馆的业务辅导,组织举办学习班,专业唢呐队伍发展一百多人,队伍年龄结构也同时发生了改变,20多岁到45岁的占到80%以上,不再是七老八十的老年人,不论在县上大小的活动中都能积极参加演出。唢呐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已成了旬邑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因此陕西省命名旬邑为“唢呐之乡”,2010年旬邑唢呐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参考文献】
[1]张兴运. 《金唢呐——旬邑民间吹打乐涵》[C] 张兴运.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2.
[2]左继承. 《唢呐传统曲全集》[C] 左继承. 吉林出版集团责任有限公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