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响扩声与音乐美学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任何的音响扩声都是建立在受众者听觉与美学基础上实现的。
【关键词】:扩声;美学;联系;音响
在人的听觉上,把音高、响度和愉快度作为音的三个主要属性,对听觉来说,在内耳产生的电信号、脉冲量随着声音信息强度的不同而变化,同时由音高来决定在并列的许多神经轴突中哪个位置的轴突流过的信号多;也就是信号质量的信息和场所空间的信息,一般认为是基本的。
其次,这种声音信号通过丘脑下部进入听觉区域,此丘脑下部是本能的基座,是视觉与其他感觉一起认识愉快和不愉快的地方;所以作为基本音质性质当然有愉快度。当然,作为上位概念的认识,也就是优美、污浊的情形;而作为音质,只限于感觉上的下位概念,因而定为愉快度。
视觉中的污浊、味觉上的难吃,都感觉到不愉快;这和优美的、好吃的,都是使人感到愉快是一样的。
对协和性这一概念的研究,在音乐美学领域里,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知道现在仍在继续研究。协和感觉是声学的基础,协和性的感觉至今并未改变,仍可以认为它是扎根于人类听觉生理的基本感觉。
在科学史上,从柏拉图、毕达哥拉斯时代就开始研究,一直延续到莱布尼兹、欧拉。都在对其进行研究。
赫姆霍兹用共同部分音和拍音来说明协和性。按他的解释,协和的两音相互间有许多共同部分音,而拍音少,故感到平滑连续,而不是协和音,共同部分音少,而拍音多,故感到断断续续粗糙。
另一方面,库柳哥提出的音差说,认为音差的数量越多,协和性就越差;亚宾认为协和音与波长的差异有关,和音的波长越短,协和性越好。
自从能用振荡器得到纯音的声波后,1928年格特里和梅丽尔做了协和性的实验,他们指出,就纯音而言,频率比是否成简单的整数比与协和性之间并无太大关系。1965年,普伦普和罗贝尔特再次实验加以确实,同意赫姆霍兹的拍音说。他们定量地研究了拍音的不协和性,就求得不协和性这一点来说,其研究是有进步的,但对主管评价问题,可加性和可加因素等问题却没有进行根本的探讨,也没有进行实验研究。
被称为乐器之王的施坦威的钢琴,他有着非常好的声音,世界上第一流的录音演播室使用的大都是这个公司的产品,但也有少量的欧洲人喜欢声音柔和而丰满的贝希修坦温钢琴。由于小提琴数量不太多,即使是一流的演奏家,就是小提琴专业演奏人员的小提琴也是由史塔第发利制造是最有名气的乐器,其声音非常优美动听。
这样评价乐器是可以的。其理由,由于评价者就是演奏者本人,乐器音与演奏者双耳距离非常接近,从乐器来的直达声相当的多,因此演奏家非常了解乐器本身发出来的声音。虽然由于演奏室不同声音要有些变化,但是有经验的人们就能知道房间带来的音质变化达到怎样的程度,并有能力听辨出乐器的好坏和演奏室的好坏。
一般,听辨音响扩声并不像评价乐器那样简单,至少应从4个方面考虑。
1、声源的种类:有关评价音响重放声所用的声源必须要适合评价标准,一般声源的频率范围,女声歌唱在200Hz以上,男声歌唱在90Hz以上,没有比这个再低的歌唱声了。器乐也应保持在乐器本身表现范畴内的使用。
2、电声设备的性质:目前音响扩声用的设备发展很快,扩声与原声相比,相当多的产品区别不出音质的好坏。也有的机器,由于声源不同,在扩声较苛刻的声音时较易体现音响重放声的优劣。由于机器的种类不同,各自都有一定问题。
3、听觉环境的性能:一般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实际对音质影响较小。对于好的音质有时有聆听环境的问题。
4、受众人员在听音方法的多样性的问题:听音这类问题是属于个人的主观感受的问题,当听某个声音时,自己感到那个声音好,往往就简单地认为发出那个声音的机器好,事实上,这种判断是非常武断的。
要把上述四个条件经常放在心上,才能研究音响扩声的客观性。但目前来看,往往是只考虑听音房间的振动方式或凭他人的看法,或看设备制造厂的名气等。这样,由
于理智上先入为主,在听感评价就出现偏差。这是因为理智的认识对听感的认识有强烈的影响。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之一。音乐曾使数以亿万计的人为之动情、为之感奋、为之倾倒,也曾使人类的精英:伟大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为之发出由衷的赞叹。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眼的奇迹啊!”《论语·述而第七》记载着孔子听乐后的感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诗人歌德的话也许会使有些人感到难堪,但却是一位沐浴到音乐美的光泽的人发自内心的话语。他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做人。”作家巴尔扎克以他非凡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一直到现在为止,人类都只注意到结果,没有注意到原因!如果他探究原因的话,音乐就会变成一切艺术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它难道不是最深入心灵的艺术吗?……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回返到我们的本真,然而其他的艺术却只能够给我们一些有限的快乐。”科学家爱因斯坦以他睿智的目光探索着音乐与宇宙万物的联系,他说:“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参考文献:
[1]方志红.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6.
[2]陈国平.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阐释[J].理论月刊,2005,8.
[3]韩钟恩.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话语系统与叙事结构[J].黄钟一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3.
[4]孙国忠.音乐学研究与学术规范[J].黄钟一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