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社会对高师培养的舞蹈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一专多能”的社会实际需求,高师舞蹈专业教学模必然走上改革之路。本文从就业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供需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提出了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就业;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类专业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然而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开始走人一个尴尬的局面,就业优势逐渐丧失,培养出来的舞蹈人才不为社会接受和认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的。在深刻认识和思考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质量观应当与时代和社会接轨,因此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转换教育观念、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培养复合型舞蹈教育人才、加快高师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差距和矛盾
舞蹈教育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担负着两大职责,一是为国家培养舞蹈专业人才,一是在社会上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在艺术文化日益繁荣、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今天,社会对高师培养出来的舞蹈教育人才有着这样一种实际的就业需求:中小学、幼儿园由于人事编制的局限,每年对艺术教育的师资需求有限,因此希望毕业生能够在一门专业课程教学能力方面拔尖的同时,既能组织策划丰富的校园文艺活动,又能编排舞蹈、合唱、小型音乐剧等节目,还要能包揽音乐、舞蹈的所有课程,可谓舞台讲台都能站;企业单位则要求毕业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既要能策划组织员工的文艺活动,又要能对外进行接待和外宣。面对这样一种社会需求,我们当下的培养目标却与其背道而驰。根据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舞蹈专业的学生只抓舞蹈专业课程,而忽视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更有甚者连简谱、五线谱都不识;又或是一味地注重舞台表演技术技能,只会跳不会教,忽视了师范生的本体特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类专业演艺团体和专业艺术院校需要“高、精、尖”的专业舞蹈人才,它们接纳的都是全国各知名舞蹈专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而接纳高师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只能根据对人才的需求和中小学教育的基础特点,选择既懂声乐、钢琴和基础理论知识,又懂得简单的舞蹈编排基本技法,学过少儿舞蹈编导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由此,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用人单位需要具备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能力的人才,却无法选择舞蹈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最终落到专业的单一性,与社会的需求存在差距和矛盾。
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推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一专多能”指学校培养的学生或在职人员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多方面工作的能力。这些年来很多师范音乐院系都在倡导这样的口号,然而舞蹈专业的学生却很难做到真正的“一专多能”。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高等舞蹈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高等舞蹈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精、尖职业舞蹈人才已不能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一是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较少,二是社会对此类人才的要求较高,高师培养的毕业生和专业舞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从舞蹈专业方面来看差距较大,没有竞争力;而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已将舞蹈和音乐甚至美术融为一体,企业和艺术管理等领域则更加需要复合型的“多面手”人才。因此,高师舞蹈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中通”、“通中专”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三、加快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目前,高师舞蹈专业本科的学制为四年,教学内容多沿袭专业舞蹈院校的模式,将基础训练和民族民间舞蹈平均安排到各个学期,如形体基础训练以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为主,民族民间舞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为主,前三年各学期分别开设藏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的舞蹈课。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在大学四年级选择性地开设山东谷子秧歌、胶州秧歌、彝族、傣族等舞种。在必要的专业课程之外,为了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还应该增加学生就业后真正能够实用的教学内容,如少儿舞蹈编导、成品剧目编排、舞蹈音乐剪辑、晚会策划等;在三、四年级增加实践性的课程,如舞台化妆技巧、舞台调度等等。增加此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能够根据舞蹈情绪,作为舞者自己化妆上台表演,还能作为晚会的组织策划者或导演,对整台晚会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和调度。此外,每一学年应该有一到两次的艺术采风活动。艺术源于生活更加高于生活,只有真正走进了生活,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二度创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除了舞蹈专业课程之外,声乐、钢琴、合唱指挥、乐理、视唱练耳、歌曲作法等音乐基础学科也是必不可少的。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如某位学生将来在中小学校中教学,遇到该校搞各类大中小型演出活动,该学生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为不同的演出者身份登台表演,以提高晚会的质量和可赏性;又如某某学校需要创作一首校歌或是某企业的某项活动需要创作一首主题曲,学生学习此类课程后,在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才会得心应手。结合专业的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应在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方面下足功夫,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侧重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应课程也应开设。
(二)舞台实践的多元化
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的就业渠道是中小学、幼儿园或是企业单位,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将承担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联谊等多种活动的组织、表演。能出色地完成此类工作是个人专业能力全面的一种体现,因此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舞台实践经验并不单单是指舞台的演出经验,还包括节目编排、节目主持、灯光、音响、舞美、服装、音乐、舞台调度、节目串联等各方面和舞台相关的知识,而这些东西是从练功房里学不出来的,只能通过多次实践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所以学校应该多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独立编排和组织晚会,鼓励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舞台实践中。
(三)教学能力的多元化
1.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会唱、会跳,还体现在会教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动作的要领;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握、控制教学节奏,观察学生学习情绪,调节课堂的气氛,这些都需要毕业生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教学能力。
2.教学能力体现在具有创新性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重视艺术教育,选拔文艺爱好者,成立声乐队、舞蹈队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走出校园,多到地方采风,吸纳新思想,才能在工作中不照本宣科,将最新的知识在第一时问带给学生,还要不断推陈出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活动带人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搭建属于他们的学习平台。
四、结语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舞蹈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的供求性,从就业的角度下手,充分发挥高师的“师范性”,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加快教学模式改革,不断为社会输送真正“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加快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敏.从就业趋势来思考舞蹈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J].艺海,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