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的三要素:世界、他人、自我。审视世界首先要改变自我对世界的看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见人与其它生命的和谐平等思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和”,只有“和”,才能共生。它揭示了美的最高境界——和谐。和谐体现了万物生命的本质——完美与圆融以及生生不息。
《庄子》的第一句话是“北冥有鱼”,以鱼来象征自由和逍遥,以动物为“主角”没有看似偶然巧合的勉强之嫌。因为在《庄子》一书的其他地方都得到了支持,全书动物的大量涌现而使这一观点具有了普遍意义。庄子浓郁的动物情结不仅影响了他的哲学思维,而且使其哲学独具特色:在人与动物的平等中凸现人与万物平等的生命平等思想,在人与动物的合一中追求天人合一的民胞物与的理想。
在庄子看来,本体与现象不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价值上都是属于不同的两个层次;象性范畴和派生物之间由于都源于同样一个本体而具有相同的出处和来源,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派生万物的本体面前,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是平等的。在此意义和层面上,人与万物(动物、植物和非生物)没有什么两样。现象界的万物由道而来,是道的一个方面或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与道的无限性相比,因为有限而不完善。因此,它们之间的大小、美丑都是相对的,从道的高度来看是各有其缺乏和不足的。用庄子的话讲就是: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可见,庄子相对主义所显现的本体意义是基于宇宙本体高度的人与万物的平等。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不同地位而导致人与万物的平等是庄子生命美学思想的重要特色。这可以从庄子的动物情结中显示出来。《庄子》不仅以动物开篇,而且让动物在书中遍地开花、大行其道。较之其他著作比如《论语》、《老子》,《庄子》中的动物数量、种类之多,出现次数、场合之多以及传递的信息、意义之广,都是任何先秦时期的著作所无法比拟的。粗略统计,《庄子》中出现或提到的动物大至鲲鹏虎豹、小到蚊虻蝼蚁中有各种禽兽,一共不少于百种之多,可以与书中的人物数量相媲美。动物情结和动物的大量出现使庄子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现为:人与万物的平等主要或具体表现为人与动物的平等,人与动物的平等不断冲淡和挤占了人的特殊性。庄子的动物情结和动物的大量参与为庄子的平等的生命美学思想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创新元素。
在庄子的论述中,人与动物的平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身份和源头来看,人与动物以及万物都源于道的生化,具有相同的出生机制和身份证明。庄子在说明世界的演生时,力图从道的无限变化和本体论的高度为动物提供合法的存在理由。认为整个宇宙就是道的作用的演化的过程。在《庄子.至乐》中他描述了物种的层层转化过程,人从马变化而来、最终又返回的演化之旅。
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则为陵鸟,……则为乌足,……其叶为胡蝶 ……化而为虫,……为鸟, ……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在这个缭乱的过程中,在道的无限演化中,动物大量出于其中,完全成为了演变的主角,排挤甚至掩盖了人的光芒。人与形形色色的存在物一样,也是道的演化中的不经意的一种形态,源于物(马),返于物(机)。在这个意义上,人与万物(动物如虫、豹、马等)没有任何的不同,在宇宙之间也没有优越性。在道的生命流程中,由于淡化了人的特殊性从而拉近了人与万物的距离。
第二,从存在和归属来看,人与动物相互转化。“万物以形相生” (《庄子.知北游》),庄周与蝴蝶的形态相互转化不仅梦境而且是道的本然状态,人形对于人来说是暂时的形态,是物化的一种表现。人来源于动物,又要返归于动物。在这个相互转化中,人没有特殊性,与动物的生命形态是完全一致的、平等的。
概述之,从表象层次而言,庄子以动物自喻、梦想变为动物和对动物萌发自发而朴素的情感;从深层次思想而言,表现为基于宇宙本体(道)的人与动物的平等关系;从价值取向而言,归结为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