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苏州市、南通市、宿迁市的7584~“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查访谈,从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剖析其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升其就业能力的途径,以期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空间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诉求;就业能力
2010年国务院发布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传统农民工的延续和发展,其在权益观念、价值取向、社会认知、未来愿景等方面都与传统农民工存在较大差异,普遍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特征。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在满足其就业诉求的基础上,促进其融入城市并实现职业发展,对于积极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维护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城乡发展成果共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作为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外来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也由“生存导向”逐步向“发展导向”转变,在职业类型选择、职业技能与专业学历、职业稳定性、职业满意度等方面体现出新的特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选择有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宿迁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类型选择分别为: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物流业、餐饮服务业、个体创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3.4%、15.7%、l4.6%、27.2%、16.5%:在“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选项中,超过30%的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个体创业”,同时27.8%的人反映目前从事的建筑业、制造业工作太辛苦。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工作轻松、待遇好且有较大发展机会的职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专业学历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偏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致使这一群体职业技能较少、文化程度偏低。调查数据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中专和高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4.62%和37.27%,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为22.81%和5.30%。从技能等级看,无技能等级和初级‘新生代农民工”的比重较大,分别为32.41%~30.22%,可见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技能水平偏低。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更换较为频繁,职业稳定性较差。从数据上看,26.6%的“新生代农民工”两年换一次工作,l7.6%的“新生代农民工”一年换一次工作,16.2%的“新生代农民工”半年换一次工作,只有l9.3%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换过工作。而从苏南、苏中、苏北的对比上看,苏北和苏中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的频率更高,分别为33.93%和29.2%。频繁地更换工作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很难精于一项工作,不利于专业技术的掌握。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较低。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仅有21.16%的人对目前工作现状满意,有高达38.14%的人对目前工作状况不满意。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新生代农民工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要求,再加之对工资的期望值较高,使得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较低。
二、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体层面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度过高。调查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度过高,有高达38.14%的人对目前工作状况不满意。问及原因,14.4%的人对目前工作不感兴趣,18.7%的人觉得工资太低,9.6%的人认为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还有7.78%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能体现自身价值。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多是独生子女,在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从而造成他们对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不够客观,且难以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认同感低。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仅有21.16%的人对目前工作现状满意,有些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主要原因是7.9%的人认为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7.78%的人认为存在同工不同福利现象,16.06%的人认为无法融入企业的人际关系。这些问题使得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反映职业自豪感下降、职业归属感较差,整体职业认同感低。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调查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未参加过职业培训及专业学习的比例达到52.9%,普遍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意识。其中目前仍有27.81%和10.14%的人对职业培训持无所谓和反对的态度,19.51%和20.83%的人抽不出时间和找不到培训目标。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职业生涯和职业规划的理念,职业选择和参加培训都比较盲目。
(二)组织层面
1.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机制有待完善。调查显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分别有41.22%、53.1%、59.84%未接受过任何培训,其中有11.82%、19.72%、29.83%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企业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在已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中,超过半数的人接受的是专业技能培训,但均认为专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内容粗浅,深度不够;同时也发现,其他相关培训(如安全意识、法律维权、思想道德)所占比例较低,表明已有培训内容设置的广度不够。
2.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性化权益保障机制欠缺。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过程中会考虑人文环境因素,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获得稳定的、具有良好环境和提供公平合法薪酬福利的企业。但调查显示很多企业缺乏保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意识,企业在合同签订、工资福利和劳动健康保护等方面没有完全按照相关规定,如在健康防护方面,4O.6%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企业没有提供相关防护;在免费体检方面,32.4%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企业根本没有该项权益,而25%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此事不清楚。
(三)社会层面
1.“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专业就业培训机构缺乏。在已接受的就业培训中,有56.83%的专业技术培训是由企业组织提供的,而由社会机构提供的就业培训只占22.14%,工人自费培训的比例是12.18%,其余是通过网络授课或者是工友的技术交流获得的。总体而言,有社会机构提供的专业技术培训比例较低,可见江苏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社会专业就业培训机构缺乏。
2.“新生代农民工”专业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较少。调查显示,26.02%和26.21%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亲人朋友介绍和劳动力市场来找工作,通过职业介绍所,电视、报刊等媒体途径获得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较少,说明社会信息服务平台目前仍不是新生代农民工找工作的主要途径,而有待健全的社会信息服务平台也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就业的瓶颈。
三、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提升就业能力
1.加强自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说,要肯干肯学,有耐力,通过正规教育提升就业能力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考虑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应该选择通过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就业能力,不仅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成本,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就业能力。通过积极利用已经开放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等,积极寻找教育、培训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2.树立职业平等观。职业不分贵贱,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在心底认同自己的工作,做好每一份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也只有认可了自己的价值,人才会更加自信,未来的职业道路才会更加顺畅。同时也要锻炼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认清现实,脚踏实地,才能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平衡点,才能走上属于自己的上升之路。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身发展目标。要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职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可以促进自身发展的职业能力,并不断朝着目标去努力,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促进自身的稳定发展。
(二)企业等组织层面提升就业能力
1.提高企业培训员工的力度。调查得知,有61.79%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接受培训,认为培训有利于自身技能的提高;有39.56%和39.16%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用年工资的5%以下和5%来接受培训,这表明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培训的重视。企业可在工人可接受的资金范围内为他们提供培训,不但可以减轻企业培训资金的压力,而且也能提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其中苏北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用年工资的5%和10%来接受培训的比例明显比苏中、苏南高,表明苏北的新生代农民工想提高就业能力的意愿更强,苏北的企业应加大培训力度来提高工人的技能和素质。
2.企业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企业应更加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性化权益保护,企业人事部门可以成立学习互助小组,举办健康心理讲座,并制定相对宽松的考核机制。通过岗位培训和学习互动并行,提高工人接受和适应工作的信心,逐渐增强其自我认同感。
(三)社会层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
1.完善社会专业就业培训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和培训券或给予企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
供补偿性的基础文化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并建立结构完整且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提供提升就业能力的培训机会。
2.政府建立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构筑更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点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搜集的路径,扩大工作搜寻机会,提高其求职就业的效率。在社会支持网建设方面,提供参与社区活动的财政扶持和组织协调等;在劳动保护方面,规定企业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居住的最低标准和培训时问标准等,提供社会支持网。通过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来减轻其城市生活负担,形成从个人到制度层面的全景性就业能力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志文.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2]姚先国,俞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J].浙江大学学报(人丈社会科学版),2006,(05).
[3]刘传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J】.人口研究,2010,(02).
[4]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