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张掖市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于指导甘州区蔬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蔬菜;特色产业;现状;对策
一、甘州区发晨蔬菜特色产业的自然优势
㈠地理位置优势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上游,地处东经100。06~100。54、北纬38。32~39。24,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南依祁连山,北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东连镍都金昌,西接古郡酒泉。国道312线、227线、兰新铁路横贯区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农业用地128万亩,其中:已种熟地96万亩,其他三荒地32万亩,地势较平坦,属祁连山山前洪冲积平原,境内农田多属灌漠土,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沃,质地均一,是栽培各类农作物的理想土壤类型,是全省农作物的主要种植区。甘卅I区地形地势多样,海拔高差大,沿山区海拔最高3600米,最低1670米,平原区海拔最高2230米,最低1410米。既可以满足不同种类蔬菜的同期生产,又有利于夏菜的分期播种和分批上市,产品种类丰富;既可种植平原蔬菜,还能种植高原蔬菜,并且生产的高原夏菜品质相对较好。㈢水资源优势黑河、山丹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等河流贯穿而过,年径流量24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2.2亿千瓦,地下水储量10亿立方米。农业生产区域地势平坦,农田河水灌溉和地下水井灌体系配套完善。
气候优势甘州区属大陆性寒温带干旱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冬季较为寒冷。年平均降水量在113~120毫米,年蒸发量为2291毫米。空气干燥,蔬菜生产中病虫害发生很少,部分蔬菜在露地生产中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农药,为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玉米种子正常条件下贮藏4年,发芽率仍达90%以上,因而甘州区是国家救灾种子贮备基地。甘州区全年日照时数达3106~时,六七月份日照时数达八九小时。年太阳辐射148.12卡/平方米,年平均气温7.O'C,最低气温一27.8"C,最高气温38.5"C,≥10℃的活动积温3234.3"C,无霜期138~179天。春、夏、秋三季均能进行露地蔬菜生产。昼夜温差大,甘州区日温差为14~17℃,白天气温较高,光合速率高,夜间气温较低,呼吸消耗少,有利于同化产物的积累,瓜果蔬菜含糖量高,品质优。㈣环境条件优势由于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内人口密度小,城市面积较小,没有大的工业区,工业污染相对较小,且祁连山和荒漠戈壁滩形成了天然屏障,该区空气、水、土壤等农业生产资源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境内的绝大部分耕地农业生态环境良好,都可以作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发展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二、甘州区发晨蔬菜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目前甘州区年蔬菜种植面积在18万
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3万亩,露地高原夏菜面积12.797亩。设施蔬菜中日光温室27673座,面积2.8万亩,钢架大棚3809座,面积近0.3万亩。高原夏菜中露地保鲜贮运蔬菜面积3万亩,脱水蔬菜2.597亩,加工番茄2.5万亩,加工马铃薯2.5万亩,制种蔬菜及其他2.2万亩。全区年蔬菜总产量达65万吨,总产值达4.2亿元,其中设施蔬菜总产量20万吨,总产值2.2亿元。露地高原夏菜总产量45万吨,总产值2亿元。以新墩、长安、梁家墩、上秦、党寨、三闸及乌江、小满等8个乡镇为重点,形成了5万多亩的设施瓜菜生产基地;以党寨、长安、大满、小满、和平等乡镇和农林场为主,形成了397亩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以碱滩、上秦、党寨、三闸、乌江、沙井、明永等7乡镇为主,形成了3万亩加工番茄种植基地;以长安、梁家墩、上秦、党寨等乡镇为主,形成了4万亩的保鲜贮运蔬菜生产基地;以南部山区的安阳、花寨和龙渠、大满、小满、党寨、碱滩等7个乡镇为主,形成了3万亩加工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蔬菜生产基地共成立蔬菜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20多个,目前运行良好的主要有前进村的长绿蔬菜协会、新墩镇的金源韭菜协会等,大多数蔬菜协会正处于起步发展时期,组织带动蔬菜生产的能力还比较弱。
近年来,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点,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使无公害蔬菜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菜农的安全生产意识明显加强,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甘州区基地和市场的蔬菜产品经农业部抽样检测和该区自检均没有出现硝酸盐、重金属、农残超标样品。目前,己被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蔬菜产品有14种,分别是黄瓜、辣椒、西红柿、甜椒、茄子、甘蓝、菜花、青笋、韭菜、西兰花、洋葱、胡萝卜、马铃薯、大白菜。经营无公害食品的意识和动力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品牌经营意识加强,由被动逐步转向主动。在认定的14个无公害产品中,以品牌经营的品种占了50%,其中“碧绿仙’’牌的甘蓝、菜花、青笋、西兰花、辣椒,占35.7%:“金丰源”牌的韭菜,占7%;“甘绿”牌的加工原料甜椒,占7%。现有各类蔬菜2n7-贮运企业30多家,其中脱水加工企业2O多家,蔬菜保鲜贮运企业主要有2家,蔬菜批发市场2家,番茄加工企业1家。屯河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分公司、甘绿脱水蔬菜集团、有年金龙马铃薯全粉加工厂、嘉禾绿色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陇兴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南关蔬菜批发市场和新墩镇金源韭菜批发市场等是带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和运销组织以及个体运销大户,蔬菜脱水企业每年加工蔬菜近10万吨,蔬菜保鲜贮运企业年可向外地销售蔬菜近15万吨,市场和运销组织等向外地销售蔬菜20万吨,本地居民蔬菜消费20万吨。脱水蔬菜和番茄酱产品主要销往国外,鲜菜主要销往周边省区及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省区市场。
(二)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甘州区的蔬菜生产基础设施还很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低,老蔬菜基地基础生产设施急待维护改造,新蔬菜基地的基础生产设施需要加强建设,农户缺乏生产建设资金。因此要继续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抓好城乡道路建设,疏通运输渠道,打通并扩展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蔬菜设施建造的资金扶持力度。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度扩大扶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逐步提高中低产田土改造建设的标准。重视生态系统建设,为长期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屏障。
2.实施种苗工程,提高种子(种苗)质量。一是在扶持区内现有的陇兴公司、五号村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发展的基础上,再按照蔬菜种植区域,建设两三个工厂化育苗中心,充分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二是鼓励区内种子企业和科研院所,利用该区优越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积极开展蔬菜品种选育,在该区建立蔬菜种子繁育基地,面向区内外市场需要,培育蔬菜新品种,提高种子质量,为该区的蔬菜生产服务,夯实产业基础。
3.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搞好生产组织管理。建立基地合作经济组织,明确生产管理主体。甘州区要组织蔬菜生产的农户在自愿和民主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各种蔬菜专业合作社,作为组织生产主体,再由合作社通过合同形式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市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合作组织一方面向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经营地位和经营效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和控制生产各个环节的,确保食品安全,实现标准化生产。给基地蔬菜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生产、管理、流动资金,扶持其快速发展壮大,发挥对基地蔬菜生产组织管理的重要作用。
4.配套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建立区、乡(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合理布局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设立县执法检验机构,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农贸市场和超市要设立检测点,并配备专门的检测人员一两名。批发市场要配备使用快速检测仪,辅助使用快速检测液;农贸市场和超市以速测液检测为主,有条件配备速测仪,确保蔬菜产品质量。
5.建立科技推广体系,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是建立甘州区高科技示范园。依托示范园开展设施蔬菜生产、高效栽培、无土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特菜生产、专业化生产等,逐步形成区有示范园、乡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的蔬菜科技示范体系。二是充实和稳定蔬菜科技推广队伍。各级农业科技人员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载体。区上要努力建立健全蔬菜科技推广机构,充实乡镇蔬菜技术人员,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三是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适宜该区蔬菜栽培品种、栽培模式等方面,加强与国家、省市蔬菜科研所等机构的紧密联系与合作,逐步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大力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流通、加工各环节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聘请技术顾问等形式寻求智力帮助。五是强化技术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蔬菜技术人员和菜农进行培训,力争在两三年内,使每个基地都有一批科技带头人,每户菜农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
6.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坚持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再引进四五个规模较大的蔬菜保鲜贮运企业,扩大冷藏贮运加工能力,使区内的年冷藏贮运加工能力达N3o万吨以上。对中小型脱水加工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配套完善南关蔬菜批发市场设施,充分发挥好兴梁、金源两个专业批发市场的作用,增强市场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培育蔬菜运销大户,发展一批蔬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队伍。把“龙头”和农户结成有福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蔬菜,推进蔬菜产业化、工业化。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在蔬菜销量较大的青海、新疆及东南等省区建立窗口市场,积极开拓前苏联独联体国家的国际市场,扩大外销。依靠较多的规模企业不断开拓区外鲜食蔬菜市场,扩大生产需要量,发展订单生产,在区内首先形成有效的产品生产竞争体系,通过规范生产、收购、销售秩序,逐步使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生产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使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