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的主要因素,亦是衡量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形成与否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理论上能推动对使用权价格研究,在实践上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
[关键词]农村土地使用权;使用权流转价格;土地资源配置
近三十多年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享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本文视之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概念等同),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权范围内,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其他方式的流转并具有了流转价格。中国农业改革取得的经济增长,是以土地使用权的改革为前提。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等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研究环节上,相对薄弱。价格应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研究的核心问题,规范、合理的价格体系是农村土地市场形成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农地使用权顺利流转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针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研究进行综述与评论。
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包含价值以及涵盖内容
有学者(邓大才、2001)认为农村土地承包权的价格是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功能所体现社会价值的货币表现,应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或土地就业保障权价格之和。路燕等(2006)、邓大才(2007)、和利娜(2011)、高艳梅(2011)等认为中国农村土地独特的产权制度(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相分割)以及由此决定的土地流转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研究的理论基础,李松芹(2008)等提出将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I归农户所有。农地供需关系是农地流转的前提条件,农地流转价格是供求均衡的结果,亦深刻影响着农户农地流转决策(方中友、2008)。PengHan(2010)认为,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基础出让价格由NPV方法决定,在全面考虑主管方、转让方和受让方利益后,其最终转让价格由博弈分析方法决定。农地社会价格是农地流转价格的重要部分,林旭(2009)、穆松林(2011)都指出农地社会价格是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各有侧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与土地收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武深树,2002;路婕,2010)等。当前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及流转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形成及价值,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都有着深刻作用,实际流转过程中的供给和需求状况都影响价格的高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但笔者以为不够全面,未能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林旭、穆松林主张的经济价格、社会价格,笔者认为过于笼统,概念模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更多的应涵盖农地生产收益权价值和社会保障(高艳梅、2011),再综合考虑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供需关系等方面,由此确定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价格才更合理、更全面。
二、关于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因素分析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国当前特殊的农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无历史价格以供参照(邓大才,2001)。同时,土地因素(吴萍,2010)以及自然因素等,都会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李启宇(2010)认为农民对农地流转价格的满意度是农地流转顺利进行的基础,此外,户主的文化程度、土地经营内容、组织化程度、流转约定年限等也是重要因素(伍振军,2011)。多数学者都认识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普遍较低,甚至是零价格状态,而交易成本与流转价格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Cheng—riDing,2001;邓大才,2007/2009;Deininger,2005;SongqingJin,2009)。邓大才(2005)指出农地流转市场处于初始状态,交易成本较低,交易成本发现价格的功能发挥不够;Deininger(2oo5)则通过对中国三个最穷省份建立土地租赁的数据模型分析,认为分散的土地租金有助于平等和效率目标的实现,异质性市场参与信息显示,减少土地租赁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能够实现更大的额外的生产力成果。SongqingJin(2009)指出,影响土地市场参与的因素,来源于交易成本和个人能力有关的家庭模型。
在此问题上,邓大才(2009)进一步指出,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与农地流转价格成反比关系,但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事实上当前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交易成本极低,甚至没有交易成本,农户无偿转租土地给其他农户的现象非常普遍,它们之间并不成反比关系,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相悖,值得继续深人探讨。
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角度,分析其对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影响,王高华(2007)、朱奇云(2008)、喻瑶(2009)都认为地租是农村土地使用权价格的构成成分,张家胜(2007)、王洁(2009)等都指出地权的明确性与稳定性对流转价格有着深刻影响。朱仁友(2002)、焦洁(2009)等均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有着一定影响。吴萍(2010)、李雪(2011)等都指出土地收益,会明显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高低。邓大才(2009)、喻瑶(2009)等认为农地流转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各有关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邓大才认为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收益——需求”因素,需求因素是农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充分条件,外来资本有增加农地需求和发现农地价格的功能。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普遍低下,在学界已成共识。SamuelP.S(2003)考察了中国二十多年的土地制度以及1980年之后开始的农村初级和二级市场的土地使用权,指出中国土地市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土地转换成非农化很普遍。目前中国农村各地普遍存在无偿甚至倒贴转包土地的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林翊,2009),农户之间土地转包大多采取口头约定形式,承租年限也不确定,这与农村“亲戚社会”的专有性关系及农业生产的专用性特征有关(马元,2009)。农民种田不合算,土地没有吸引力,是价格低下的首要原因(邓大才,2000),邓同时指出其他原因,如渠道不畅、范围窄、成交的可能性小等因素。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波及,如近年来农资价格的刚性上涨,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高、农产品蛛网式供求变化等,都导致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普遍不高(黄晓峰、2008)。此外,技术创新不足、生产成本高昂、规模不经济、供给者的偏好和动机等(黄丽萍、20O8)。徐志明(2009)指出江苏省土地流人方以种养大户为主且价格稍高,而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价格相对较低,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学者们对造成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偏低原因的分析较多,但没有提出或认识到导致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造成当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经济不发达,规模经济不够强大,而马元(2009)提出的“亲戚社会”专有性一说,观点新颖,也符合中国农村的宗族人情社会的历史影响。
三、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评估方法及定价机制问题
当下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大多数学者建议采用收益还原法,同时辅之以市场比较法、成本法等(石爱虎,1993;单胜道,2002;路婕,2003/2010;苏晓鹏等,2009)等,亦有学者指出在农村土地方面应采取土壤潜力估价法、标准田法等进行估价(张丽庆,2008)。也有研究主张根据流转主体来定价(钟林,2009;浙江物价课题组,201i),分析农户、政府、企业或市场中介等主体在流转价格形成中的影响。林带雄(2009)、孔凡文等(2011)都提出应根据农用地流转方式和流转后的具体用途,来确定价格评估方法。李启宇(2010)提出“预期地租”计价标准,即考虑土地的未来收益,路婕(2010)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方法后,认为现行的农用地股价方法应主要采用收益还原法。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中参数的确定,钟林(2009)等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在交易价格规则中选择一个最优参数来最大化农地流转交易成功的概率,苏晓鹏(2009)认为流转价格评估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对预期收益、折现率和收益期三个参数的确定。路婕(2010)则指出评估土地价值的关键在于土地客观纯收益和土地还原利率二个参数的确定,而浙江物价课题组(2011)则提出应综合土地的预期收益、折现率、收益期、流人方年均最高出价计算四个参数,并考虑物价及粮食价格逐年上涨的因素。
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评估方法的采用上,收益还原法是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的方法,并主张采取成本法、市场比较法、基准地价修正法等方法,对流转价格中参数的确定进行了探讨,但何种方法与何种参数在流转价格中有着决定作用,均未形成定论。
四、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模型建构问题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调研,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模型,以探寻土地流转价格的计量方式以及内涵,武树深(2002)、帅晓林(2010)均主张采取地租计量模式、资产要素计量模式、资源福利计量模式进行计算,有学者指出基于社会保证土地流转定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吴萍、2010),也有学者指出应包括经济价格、社会价格和修正价格(穆松林、2011)。但大多计量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地权的二级产权性质和范围界定不清,与外国农地流转价格不具可比性,都给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计量带来困难(邓大才、2001)。钟林(2009)基于农户和企业最优决策,建立需求——供给模型,伍振军(2011)通过建构农户资产配置模型和实地调研经验,证明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助于降低流转的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申云(2011)构建了农地流转农户协商定价的农地流转供求模型。
客观地分析,这些模型估计结果是合理适度的,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高艳梅、2011/2012),但均未考虑各种具体流转方式的影响并建构模型,也没有建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一般模型。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按流转主体来区分,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农户一农户(本村本地农户、外来农户)、农户一种粮大户、公司+农户、入股土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已有研究未能以流转主体农户为主要视角并结合流转方式进行分析、建构模型,或仅仅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具体模型,或未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一般模型,并将一般模型与具体模型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
五、农村土地价格管理配套建设、管理制度与政策建议
有学者主张采取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农地价格进行管理,规范农地的短期转包行为,逐步过渡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中长期转移,使非农收人大大超过农业收入并得到一定的价格补偿情况下,放弃农地使用权(石爱虎、1993)。王高华(2007)主张应利用税收和财政政策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建立完善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等措施来提高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农用地评估制度、评估机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地价管理体系等是多数学者的主张(张家胜、2007)等。一些学者主张建立流转平台,健全农地租赁市场的交易服务中介(马元,2009;邓大才,2009)。有学者提出采取明确承包土地财产性质,提高农民预期,弱化所有权,减少承包土地的拥有成本,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为土地流动提供载体,规范土地交易价格,提高土地的吸引力(邓大才,2000;张丽庆,2008)。在中国农村土地问题上,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土地私有化,笔者以为,此方案在目前中国的大政治体制背景下,短期内无法实现,周其仁(2004)指出中国农村改革兼顾新产权合约及其执行和保障体系之间的互相配合,但如何重建产权秩序特别是转型时期的产权秩序或疏通家庭小农业与大市场的通道,是关键问题。
六、研究述评与展望
迄今为止,学界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进行探讨,也有学者对农村土地使用权(谢小蓉,2008)、农村土地使用权价格(刘文勇,2012)进行了综述,但是谢小蓉的研究综述忽略了使用权价格这一重要因素的归纳,而刘文勇的研究综述虽然对土地使用权价格进行了综述,但笔者以为过于简略,更缺少评述。
综合来看,目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流转价格的形成及价值内涵上,学者们各抒己见,但不够全面,未能综合考虑地租、供需、土地收益等因素。
2.在影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因素分析上,分析得比较全面,但有学者指出农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与农地流转价格成反比例关系一说,与实际中交易成本极低,流转价格同样偏低甚至无偿转让现象不符,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3.在农村使用权价格问题上,普遍意识到流转价格偏低,但均未能提出导致流转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评估方法上,但何种方法以及参数是最具决定意义,没有定论。
4.在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模型建构问题上,学者们建构了一些农地流转价格模型,但笔者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或未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整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或仅仅建立农地流转价格一般模型,或只提出了流转价格的具体模型,皆未能把一般模型和具体模型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
5.在农村土地价格的管理配套建设、管理制度及政策建议上,多数学者主张设立评估机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具有一定意义,但目前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方面的深层改革陷于迟缓与滞后境地,需要理论界与时俱进,面对日新月异的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态势,做出新的判断与决策。
[参考文献]
[1]包宗顺.徐志明.高珊.周春芳.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4):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