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说:“作文教学要根据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际,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一句话,作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这两种写作能力”——“日后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动笔能力”和“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时候所需要的一般写作能力”当做目标和任务。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发现,“规范”与“示范”是有效作文教学的良方之一。
一、宏观上的“规范”
1.宏观上的规范,就是用“课标”来具体“规范”作文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调: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在写作目标的定位上,更重视兴趣,书写“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使学生能适应生活和社会需要这一写作教学的思想。表达上提出了“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明确要求。这样的要求,既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础性的特点,又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便于操作和评价。内容上,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在各阶段作文目标内容的设计上,变“一维”为“三维”。
以第四学段(7—9年级)的作文目标内容为例,分别可概括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出真情实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知识和能力——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的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过程和方法——写记叙文,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为此,无论常态下的小作练笔还是每两周一次的大作,作文教学都应有明确的写作训练目标,并努力在计划和实施过程中把目标变成教学方法。
2.宏观上的规范,就是用“序列”来“规范”作文教学的行动。那么,构建怎样的训练“序列”更为科学呢?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及根据“课标”和“大纲”所编写的语文教材中的要求:语言训练上遵从由低要求到高要求,也就是从词句训练进而片段训练再到篇章训练;文体训练上遵照“记叙文一说明文一议论文”的文体层层递进的顺序来构建,能力训练上遵循从无序到有序、由量变到质变。从激发兴趣,至感悟积累,再到迁移运用。严格执行语文课程标准所构建的这一训练顺序,可使“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的过程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作”的过程有机结合,从而使作文教学活动更为科学。
常州市新北区教研室以“作文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制”为研究课题,三年开设了37节区级以上公开课,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72个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编写了二册《作文教学实录式指导用书》,用呈现“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资源链接”的方式,把作文教学序列化、具体化、直观化,实践证明,连续的有目的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和《作文教学实录式指导用书》,既保证了“课标”、“大纲”和教材设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落实,又影响了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实证了有序和科学的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微观上的“示范”
1.微观上的“示范”,要“纲”举“目”张,有的放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材意图”所“示范”的作文教学的任务、要求和目标,应是作文教学行动的“的”。每一学期,每一学年,作文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教材都有详细的目录,研读这些“目录”,并把它分解成可操作的具体步骤,分步进行,方能进行微观上的操作示范。
示范1,用“教材目标”诠释“课程标准”。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综合性学习2”,写作要求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比较课标与教材综合性写作要求,很容易读出教材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把“课标”的上位目标具体化了,如“课标”中的“生活”,在“教材”中具体为“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生活”的外延确定了,“内涵”具体了;“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材把该目标具体为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最新鲜的,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当然“有创意的表达”就自然诠释成“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一句话,本单元给初一学生陈列的写作能力目标就是:能够发现并捕捉家庭、学校和周边生活中“最鲜活、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并能用“多种表现现式”,写出其在实践运用中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示范2,用“教学目标”诠释“教材目标”。教材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写作需求,教材编者的意图也是希望所有初一学生都能达到以上写作目标。可是,实际上,区域有差异。学生能力也有差异。这就要求依据学生的作文能力来进一步细化“教材目标”,也就是”“校本化”单元写作要求。研究中,针对农村中学的初一学生。我们新jE区作文课题组把该单元的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为:l、观察并搜集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的日头禅和表达生动的方言俚语;2、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搜集到的语言写一段话,如夏天纳凉聊天,乡镇集场庙会上的情境等,句子要通顺、连贯;3、用普通话代替方言口头禅改写那段话,比较异同,说说感受专家说“校本化的过程就是“课标”落实的过程,可以这么说“课标到教材,教材到教学”的二次转化让作文教学脚踏实地,有效生动。
2.微观上的“示范”,要“指”、“导”并重,有效示范。
“指”,是明确本次写作的目标,并指出达标的路径和评价标准。如景物描写不能只是泛泛的感觉,只有共识,如“写春天”只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就是人云亦云。让学生知道写春天应有自己对春天景物的独到的感悟或在表达方式上有独到的方法,说“春天像小姑娘,春天是小伙子”,这才是独特感受。
“指”,就是指出“新知识、新感受、新看法”。叶老说过写作就是要唤醒学生的“新的知识、新的感爱、新的看法”。“指”就是这个“新”。
“指”,还要“指”出每个学生写作上存在的个别问题。如,同是写一个人,有的人写得好,有的人写得不好。这就需要指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能把每个人存在的问题在批阅时“指”出来。共性问题的“指”进行专题讲评,个性问题的“指”则进行面谈或面“改”。
虽然“指”的工作已为教师所重视,但很多老师还存在“指”的脸谱化现象,如要求学生要围绕中心选材,要认真审题,要先总后分,要结合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要首尾呼应,可到底怎样做到却常常语焉不详。窃以为最好的“指”不是“呼吁式”,而应是“例题式”。给学生一个可以“仿拟”的例子,让学生去比较、去评判、去发现、去修正。因为,作文确实是“个性化”很“凸出”思维活动,从思考到表达,过程很复杂。为此,作文教学,应该有比较清晰的教学指导范式。范式可从“课标、大纲、教材”来,我把它称之为“纲目材”式的“规范指导”。
导”就是有效示范。要特别重视过程和步骤,从感受人手,重视内省过程,正确接受、处理并反馈教师指导的信息。力求在思维方法、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等方面合乎规范。如,“学会写景抒情”可用以下五个步骤来规范:
第一步,提供“直接抒隋”的和“写景抒情”的“文例”,在分析文例的过程中,列出“写景抒隋”的“达标”要求;
第二步,提供正反例习作N组,分析并列出写作成功和失败原因,并进行合乎要求的规范评价;
第三步,归类总结,明确“写景抒情”的思维方法、途径和步骤;
第四步,二次写作,互改、自改;
第五步,提供典型作文(可以是经典作品,最好是学生修改并得到集体好评的习作),三次提升写作。
老师在完成导引知识、导引方法的过程中,辅以典型文例再作示范。这里的示范最好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有一部分精品文例。提供示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亦步亦趋的再实践过程中内化写作的要求,体验写作过程,我称这为用“样品”展示“写作目标”。实践证明,“指”、“导”并重,有效示范,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
3.微观上的“示范”要“素?‘妆”并重,有序训练。阅读有“素读”,作文也有“素写”。“素写”,就是周记练笔,是“吾手写吾口”的“放胆”文。写日记,写心得体会,是作文中的小练笔,也称小作。其作用是训练发散思维与特色表达,目的是通过自由写作养成良好写作习惯和写作兴趣。“妆”就是写规范作文,也就是符合“课标”“大纲”和“教材”的规范作文,也叫大作文、应试作文。其作用是训练学生按“标”作文,据“纲”作文,因“材”作文,能够“戴着脚镣”跳出“标准“和”规范”的舞蹈。“素文”只要自己看得明白,“妆文”则一定“为悦己者容”。命题立意、思维习惯、构思布局、语言表达等均要合乎大众口味,合乎应试的要求,让人“信”,令人“兴”(高兴)。最好还能在表达、内容、结构布局等方面出些“新”意。假如说“素文”是为自己写作,那么“妆文”是为他人写作。
值得注意的是,“妆文”特别强调“深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显示对文章本身功能的重视。文章并非是自己写给自己和老师看的,文章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文章的观点要能对他人具有启发作用,能激浊扬清,促使社会进步。可见这“妆”实在也兼有了“庄”的含义。
妆文,庄严、庄重,写给他人看、写给社会看,社会功能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