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将其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使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性的作用。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可行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契合,在教育逻辑上互补,在思想情感上具亲缘性,而且均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传统文化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自觉是关键,教材的完善更新是基础,积极继承是原则,实践是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觉
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使命、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的价值与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各课程的讲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我国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漠、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此外,中国的青年还普遍存在“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德性文化,它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在修身、求学、立志、解决心理危机、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都有非常精辟的见解,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内容,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借鉴、继承、转化、阐释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同时,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增加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使命的途径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被概括为大学的三大功能,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在这三大功能之后增加了“文化传承创新”,对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德国学者施密特也曾指出,应当在全球泛滥的伪文化压力面前捍卫自己的文化特性,高校应该成为这方面的主要源泉,不要把本民族的伟大文化成就和价值传承抛进受忽略的角落。在当前高等教育无法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没有开设传统文化知识的公共课程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及、承继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责任。
(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性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在大学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其目的在于促使大学生树立官方的意识形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性。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冲击,传统的意识形态的灌输面临着不被认同的危险。在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它们迫切需要有一个能缓冲、调和矛盾、冲突的意识形式,这就给传统文化意识形式(国学热)的出场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和机遇。主流意识形态在权力的运作下在传统文化里找到了可以汲取的营养,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去伪和去粗等原则的改造下,达成了和意识形态妥协的双赢。意识形态以改造过的传统文化为载体来建构国民的认同。
二、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内容上具契合性、在教育逻辑上具互补性、在思想情感上具亲缘性、在政策上均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支持,使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可行性。
(一)思想内容上的契合性
当前社会上面临的几大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帮助学生认识的重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人和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分注重内容的逻辑严密性与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各门理论课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过于重视基本原理、概念的解释和阐述,使相当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空泛。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可以为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人我合一”(同人我)的观念可以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身心合一”(一内外)的观念对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可以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二)教育逻辑上的互补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偏重于理论灌输。列宁就曾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_5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事实、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我们别无选择。”然而,不管目的如何,这种教育方式带有规训与约束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缺失、教育功能弱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维逻辑学显然有别于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与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人理解自然、社会、思维具有一种清晰的逻辑架构,它主要从天地人逻辑、明德良知至善逻辑、境界晋升逻辑几个方面展开教育。这种架构具有逻辑层次上的说服力,一旦运用于课堂,易于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能够给教育带来明显的效果。
(三)思想情感上的亲缘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的系统课程。这种教育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根,而“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切人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认可程度,能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完成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的任务。传统文化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理论上注人人类情感的过程,是一个将“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的过程,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认同的过程。从“文化传统”的社会功能来看,“她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四)国家政策上的扶持性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作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明确强调“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和国家的领导在各种场合不断反复强调高校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我们的青年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满怀信心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
三、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传统文化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重大:“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生,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目前,传统文化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思政课教师有文化自觉的意识,需要对教材进行完善更新,需要师生树立积极继承的思想。
(一)教师的文化自觉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和广度,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自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对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以及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潮流有科学的思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才有可能在接受传统文化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捍卫传统文化及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才有可能在课堂上以其所领悟与感受到的文化智慧与力量去启迪学习者的心智,才有可能在比较、理解多种文化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文化位置与文化发展取向。
为此,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行动上注意提升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理论素养,从而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启发学生,以此带动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方面的同步提高。
(二)教材的完善更新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途径,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无疑是当代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缺乏良好的教材是当代学校不能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全国统编教材,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量偏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教学中要有机地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学中着重以引导、感染为主。有关部门应尽快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质性进入学校德育教材,特别是进入大学教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使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三)积极继承是传统文化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则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占主流的是毛泽东确立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从原则上说,这种批判继承说是正确的,但“这实际是以一种超然的冷漠的无情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为路人,甚至异己。因为我们对待西方的文化传统,对待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对待阿拉伯的文化传统,也可以套用‘批判继承’说。因此,以‘批判继承’说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体现不出爱国主义的特殊情感。对待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主张‘积极继承’而不是‘批判继承’。所谓‘积极继承’,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待中国的文化传统,要有超乎外国人之上的爱;不但要以客观的态度、超然的立场去对待它,更应该要具有温情与敬意,将爱国主义落实在对自己传统的态度上。
在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批判,而是学习和继承或者说是积极继承的问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应该与对待别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这样才可能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才可能去爱国、爱家乡、爱传统文化。
(四)实践是传统文化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更在于学生能否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践行,能否做到知行统一。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可在课堂内开展实践教学,如课堂讨论、辩论、背诵、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等;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意识地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逐渐转化为自己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自己道德的社会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55—256.
[3]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2.
[4]汪斌锋,王秋艳.意识形态的“淡化”与文化认同的兴起[J].青年文学家,20o9(7):93.
[5]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7.
[6]威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3.
[7]周晓红,李长泰.论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J].高等农业教育,2011(7):22—23.
[8]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9]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文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97:199.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
[1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