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关注,当前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培训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关注,当前大学生个性化教育培训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唯一出路。
一、构建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意义
1.构建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理论意义
当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都处在转型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也已经进入“知识性”时代。在“知识性”经济增长模式之下,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中国当前恰恰最缺乏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尖端人才。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必须从教育方面着手,对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呼唤个性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体系传授,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作用,这种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机械流水化,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另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以学习结果、教师讲授和考核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主动探索和个性发展。要想改变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理念,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
2.构建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价值多远化的高校教育所必需
高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并体现出与2O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群体截然不同的群体时代特征。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非常复杂,个体要求成为主流。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遍使得之前单纯的奉献精神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讲求高效务实的内在需要。一部分学生渴望积极融人社会,另一部分学生则追求自我。总之,大学整体价值评价标准已经开始呈现多元化倾向,思想观念更加包容、更加开放。
(2)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全面要求
当前大学生鲜明的个性是整个群体的真实写照。通过网络以及其他方式,他们了解到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在进人大学之后,他们也迫切想要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发展综合素质,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状。因此,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应该局限于某一学生个体,还应该关注整个时代的学生,关注其发展潜力,促进其综合发展。
综上可知,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一种系统的教育培训工程。其不仅仅关注受教育者成长的某一阶段,还将其精神理念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终生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每一时刻。从时间而言,个性化教育要求从幼儿学前教育开始,延续整个学校教育,乃至继续教育范围之内;从空间而言,其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个体自我成长完全纳入其中。因此,也有人认为个性化教育基本上等同于素质教育,着眼于个体的个性教育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性,以最终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完善个体的独特性。
二、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问题
高校是中国当前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良好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品质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危害、当前社会对优良人才的渴望,加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和素质教育的深人人心,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大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这是当前高校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为未来中国培养尖端人才的重要方式和必经途径。但是,由于缺少理论经验指导,加之在个性化培养过程中部分改革措施矫枉过正,当前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存在重大问题。
1.德育理念脱离实际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已经成为过去时,这为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过程之中并没有紧跟经济发展步伐,仍然具有计划经济色彩,工具性和政治性十足。自从20世纪新中国建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政治服务,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这种德育目标就有错误。实质上,其片面强调对于政治合格人才的培养方式矫枉过正,认为只有顺从、听话、思想不激进、凡事按部就班的学生才能称之为合格、优秀,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思想观念的。时至今日,部分高校仍然无视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变化和个人需要,既有悖于高校德育肩负的重要任务,又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2.德育教育简单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灌输方式,粗暴简单地将书本纸面上的道德实践硬生生讲解为道德规范。一方面,对于当前个性化并不明显但价值曲线多元化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其只能是生搬硬套,除却对考试大有裨益之外一无所用。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个性方面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无异于对其个性化综合素质发展的扼杀。另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去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这套理论体系已经沿用很长时间,未能体现时代特征。总之,单一化、粗暴式的教学模式最终收到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认真分析学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有效化,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3.个性化培养环境欠缺
这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的性格以及个性随着其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趋于稳定。良好的环境以及外界因素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高校教育片面重视大学生知识接受情况的现状,导致大学环境封闭、保守,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保护动物”,这既阻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求知激情,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最终,大学生只能沿着高校设定的道路进行成长和前进,机械化成为高校教育的代名词。因此,只有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自由成长的大环境,让其在大环境之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培养个性发展,才能帮助大学其养成良好品格。
4.高校教师缺乏德育教育激情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最亲密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价值以及性格的养成。不可否认,“德艺双磬”的高校教师才能在大学生性格养成过程之中实现知识传输与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当前,高校教师片面重视知识传输的现状非常普遍,加之高校教师在德育功能之中不占主动陛,部分高校教师教龄呈现低龄化状态,使得教师逐渐遗忘自身的品质对大学生影响的重要性。总之,部分高校教师将教师岗位常规化、行政化,忘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最终影响到学生的综合发展。。
5.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僵硬化.
连续多年的大学扩招政策,使得大学高校教育普遍化,同时高效的规模也令人瞠目结舌。为了规范学生管理,很多高校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学生选修课程必须够数量,参加集体活动次数必须达标,但往往流于形式,许多大学生不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许多课程也忽视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机械化、模式化、简单化、僵硬化。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自主独立能力的人。另外,当前大学生评价体系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尽管部分大学已经就此进行改革,但不可否认学习成绩仍然占据主流,不会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改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沃纳·赛弗林.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