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世纪文学批评史上,梁实秋以人性作为其文艺批评思想的核心,构成了主流文艺思潮之外独立的古典文艺体系。其文学艺术思想都集中在“古典”和“浪漫”这两个词里,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悖论的融合、互补。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形成了西方古典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交接,其文艺思想逐步完善的同时也开始走向中和,形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艺批评思想。
[关键词]梁实秋;古典;浪漫;新人文主义
经五四运动洗礼的梁实秋与其同时代的青年学友一样开始有了独立的文学见解和主张,并由此发端,成长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之一。他的《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学批评论》三部批评文集开始敏锐地从理论角度反思新文学,在唯美浪漫主义文学观之后,转向了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倡导的新人文主义,吸收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却不是全盘西化,在文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古典文学体系。
一、浪漫主义时期
五四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与论争的时代,旧文学大势已去,新文学也开始重构自身的秩序和规范,这就需要文学批评的介入。梁实秋以批评家的身份初涉文坛,并与尊崇自然的“创造社”诸君子共同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文学。梁实秋对创造社成员创作的赞美溢于言表:“假如全国人都反对我,只要郭沫若赞成我,我就心满意足了。”?以纯艺术主义为己念,这是梁实秋追求个性自由及尊崇情感的自由释放的核心思想。梁实秋这一时期思想受浪漫主义影响很深,这与其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梁实秋出身于丰腴之家,父亲是封建知识份子中少有的开明人士,梁实秋在清华学堂读书、办刊物都得到父亲的支持。梁实秋积极参与新诗运动,对诗歌表现出无比的热情。他将诗歌的基本条件定为“美”,审美价值趋向贵族化,提倡郭沫若的《女神》式的诗歌。他在1924年1月受郭沫若之邀而创作的《拜伦与浪漫主义》一文中,大力推崇浪漫主义,充满了对拜伦的赞美和崇拜:“拜伦式的风景即是一切阔大不羁的风景。这种豪放精神,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与拜伦同日而语。”拜伦的精神包涵了极度的反叛、恋爱的激情,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核心——自由和解
放。五四的热血,充溢着梁实秋这位年轻批评家的心灵。
二、古典主义时期
(一)伪“白璧德的门徒”
梁实秋对浪漫主义的赞美实际上也成为了他对浪漫主义批判的开始。其远赴美国之始,就决定了他成为新人文主义者的命运。梁实秋到美国后,师从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璧德主张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匡复现代文明弊端,解救文明危机;反对泛爱,主张人性论,同时中和了中国儒家思想,阐释理性自制精神。接触白璧德学说后,梁启超开始对五四运动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为其后的人性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四精神是一种旷古未有的精神,引发了无数人的坚定信念,然而此后这些信念被各种思潮和团体分化。《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将五四运动斥为“一场浪漫的混乱”l3,这是梁实秋在狂热的浪漫主义之后受白璧德思想影响的转变表现。究其原因,白璧德学说是结合中国儒家思想的“人性二元说”,认为科学社会的极度膨胀导致道德沦丧,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克己复礼”主张用人的内在道德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节制欲望,达到礼欲平衡。“儒家‘‘陛相近,习相远’的观念构成了梁实秋人性观的根基”‘,这是梁实秋接受白璧德人性论的切合点。梁实秋此后的文艺主张都围绕着人性论,与白璧德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被文艺界称为“白璧德的门徒”。
梁实秋虽然在文艺主张上师承白璧德,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达到和老师的一致。白璧德的核心思想是人性论,主张?与多的统一,外部的变化始终与内部的核心相统一,带有深刻的哲理内涵。梁实秋试图给人性下定义以区别人性与兽性,落脚点却在兽性上。二者对于人性的阐释也有所区别,人性的复杂是不可能全面认知的,而梁实秋主张的核心人性论将人性纳入一种规定性的“法度”之中,推崇理性,绝对贬斥“感情”,过于偏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梁实秋并不是彻底的“白璧德的门徒”。
(二)新人文主义的文学观
梁实秋文学观的核心是人性论,他强调文学创作应当表现这个内容,要求作家不要被非理性感情驱使,要透过现象表现更高的人性真实。作家在创作中要遵循创作规律不能无限度地发泄,以免使作品流于“变态”;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成分是合理的分布和发展,作家要用理性指导思想。在梁实秋的观点里,理性对文学的各个方面起着综合制约的作用。
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的形式之美也是讲究“纪律”的,但“形式”不同于“精神”,只有长短,没有对错。文学的审美活动是符合文学发展趋势的,但是过分注重纪律、社会性、阶级性,就会使文学偏离轨道。从形式出发谈文学,是梁实秋文艺思想的特殊之处。
梁实秋也创作小说,但成绩斐然的是散文。梁实秋的散文选材都来自平凡的澹淡生活,无所不写,吃饭、喝茶、理发、写字等等都信手拈来。他在作品中透露出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挖掘、对世间生活情趣的喜爱,典雅蕴藉的情感与人生思辨的智慧融于一体,诙谐简练、从容优雅的艺术风格体现出美与善的特质。关国煊先生曾说梁实秋散文“谑而不虐”,这就是感情的节制。
三、矛盾的中和
梁实秋长年寄情文艺,强调节制,其文学主张与言行却出现了矛盾。主张理性、节制感情的梁实秋在行为上铸就了自己的悖论,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回环,似乎回到了五四时期追求浪漫主义的梁实秋。实质上这是梁实秋晚年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中庸化道路的折射,其行为不可能完全脱离思想。梁实秋与鲁迅论战的后期,最终肯定了无产阶级文学态度的严肃性,并承认文学存在阶级,但是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把阶级的束缚加在文学上面”,认为阶级性存在于文学之外,却不是文学的本质内容,这种人性论是有独特含义的。从早期的反对阶级论到逐步接受阶级论的存在,梁实秋充分认识到了“人性论”的缺陷。其对文学批评的态度开始“中庸”化,认为极端的科学和感情用事都是不妥的。前面所提到的《文学的纪律》中“合度”也是梁实秋中庸思想的对照,虽然他没有作出说明,但卢梭式的人性纵欲思想和基督教的灭欲思想互为参照,而中国向来就有与“合度”对应的“中庸”,适度已经包含在梁实秋的人性论中。人性二元的内部节制,即道德的自我完善和约束虽然抓住了社会的病症,却没有办法下药,没有顾及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难以真正有效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其实是一种理论的矛盾,但他对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极端化倾向作出的敏锐警示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梁实秋师从白璧德,吸取新人文主义思想精髓,又与其师思想有所区别;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批判了五四以来对传统的背离,形成西方古典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交接。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温和的改良式思想,在社会历史的场景中必然遭到批判,加之人性论本身存在有待证实和完善的地方,他自己在完善文艺思想的同时也开始走向中和。
[参考文献]
[1]宋益乔.梁实秋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梁实秋.梁实秋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
[3]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2)
[4]王敏.激荡时代中的古典情怀『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