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说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自此便形成了说唱艺术的雏形,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创新,流传至今。一些说唱曲种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从而派生出许多新的曲种。西南地区的民间说唱便由此形成。最具特色的便有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等。西南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由于形成时代久远,音乐特色鲜明,已被纳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及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南;说唱;蜀派二胡;四川清音;四川扬琴
西南民间说唱艺术与中国其他地域的说唱艺术一样,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由于西南地域文化长期受到四川文化的辐射,以四川文化为中心,被大家所熟知的说唱曲艺代表自然也就以“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金钱板”等为主,今日我们所听到的这些说唱艺术,无疑是巴蜀地域,文化,经济,历史以及民间艺人所蕴育出的产物。其中,除了“金钱板”只需打板来说唱外, “四川清音”与“四川扬琴”都需要其他伴奏乐器来烘托说唱的演绎, 所以其旋律性较强,也具鲜明的特色。蜀派二胡由其传人段启诚教授以他长期的艺术实践,使这一传统在西南得以发扬光大。遵循蜀派二胡的规定,大量蜀派二胡代表人物创作出了具有浓郁巴蜀气息的二胡作品。他们的灵感源泉少不了西南民间说唱曲艺。他们将西南民间说唱曲艺的音乐旋律加以创新、整理、改编,生成了既熟悉又眼前一亮的新艺术。这种创新,既是对西南民间说唱艺术弘扬也是对西南蜀派二胡曲风的创新。
著名二胡演奏家、蜀派二胡代表人物谭勇教授于 2003 年创作胡琴曲 《清音·忆青城》 , 原名 《清音荷包调》 。 顾名思义,此曲素材正是源于四川曲艺清音小调曲牌《玉娥郎》及其展衍的部分《绣荷包》,及川剧过场套打音乐。乐曲欢快活波,起伏有致,“婉转拖腔跌宕吟唱”,极其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表现了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在生机勃勃的春日里相约去青城山踏青的情景。故后来改名为《忆青城》,更贴切于此曲想要表达的意境。
此次很荣幸的跟随谭勇教授参与了四川理工音乐会的演出,并和我的师姐江雅婷一起演绎了的这首作品。其俏皮灵动且朗朗上口的旋律风格,得到了很多圈内人士的赞赏与喜爱。后来赴温州演出,我们又将这首曲目拿了出来,这一次我们用不同的形式 --- 站着拉,即边跳边拉,来重新演绎这首曲子。因为是站着,更释放了我们的肢体,我们编排了不同的队形,由师姐江雅婷为我们领奏,真正上演了一出无拘无束的青少年在秀美的青城山上嬉戏,玩耍的场景。让我们共同完成了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的审美过程。这种演奏形式贴近于民族民间艺术,更是我们蜀派二胡的一大亮点。正因如此,谭勇教授更愿意将这首作品定位为小品。
这首乐曲沿用了民间单曲体结构,从全曲来看,这首曲子一开始便以欢快跳跃的打击乐引进,二胡主旋律更是沿用了这种欢快的节奏,在轻快的第一部分结束后紧接的便是悠扬抒情的第二部分,悠长的旋律在右手长弓的运用下显得格外的动人, 在这里出现的二声部将整个乐曲推进了一个高度,随后在领奏 solo 的带动下,又进入了欢快跳跃的律动中。在这里右手采用跳跃的连顿弓和颤弓技巧分别模仿戏剧里的 “哈哈腔”和“打嘟嘟”,由弱到强,一直推向最热闹的部分,这部分用摇弓的技术完成,更能让人有锣鼓喧天的感觉。在一段热情的二胡拨奏与轻快的旋律的过渡下,这首曲子进入了全曲最高潮的部分,其旋律热烈开阔,让听者也想随之手舞足蹈。这首作品成功的将“四川清音”与蜀派二胡相结合,其轻快明朗的旋律,极富跳跃的律动都赋予这首乐曲年轻的生命, 这首乐曲似孩童般让你返璞归真, 喜爱不已。 继承了 “四川清音”的音乐特点。
另一首蜀派二胡代表作品《满江红》也融入了西南民间说唱艺术的音乐特色。这首作品是作曲家车向前先生的代表作。乐曲采用了大量四川民间音乐元素,如四川扬琴、川剧及昆曲音调,及富民族民间特色。尤其在旋律慢起渐快,作者模仿了四川扬琴乐曲《将军令》的写作手法,有重滑音亦有急速颤弓,从擂鼓到出征再到战场厮杀,完整的再现了整个战争场面,在此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摇弓的技法,这一技法也源于四川扬琴,营造出了万马奔腾,飞沙走石的场景, 尤其在用飞弓技巧演奏的那一段, 更在音响上达到了 “萧萧马嘶似雷鸣,哒哒啼声如骤雨”的效果。最后主题再现将全曲推向高潮,让人回味无穷。
西南民间说唱艺术与蜀派二胡的结合不仅是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与延伸。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蜀派二胡定会以传承发扬西南民间音乐为己任,将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徐国源 . 论民间传播及其民俗习性 [J]. 苏州大学学报,2005(3).
[2]傅华根.论二胡演奏.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