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力非常好,并对音乐的旋律、
速度等方面也能够准确地把握,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够将以上素材用于对舞蹈的把握上。
二、对西藏学生舞蹈教学的探索
为了培养优秀的小学艺术师资,要求藏族学生在内地具备能演(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能教(明晰舞蹈教学基础阶段的理论与实践)、会编(掌握舞蹈语汇,根据西藏的发展编舞)的能力。针对西藏学生的特点,以及对培养目标的解析,需要建构独特的、适合其学习的教材。
(一)身体素质训练模块
1、身体素质的训练目标
在传统的藏族舞蹈中,基本看不到像大跳、紫金冠挑、平转等技术技巧。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学生能表演舞蹈和教学为目的,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主要侧重于对肌肉力量的训练(尤其是肌肉的爆发力和耐力)、稳定性的训练,以柔韧素质训练为辅,柔韧训练中,重视肩、胸腰的训练。
2、身体素质训练方案
⑴以把杆训练及中间训练解决学生的稳定性、增强学生肌肉耐力
采用“芭蕾基本功训练”中的“蹲”(plié)、擦地(Battement Tendu)、小踢腿(Battement tendujeté)、划圈(Rond de jambe par terre)、单腿蹲(Battement Fondu)等训练环节,在不间断练习中,逐渐增加学生背部与下肢的肌肉力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重心感觉,包括单脚重心的感觉与驾驭时所需的力量;重视中间训练,大大增强学生脱离把杆后,动作的稳定性。
⑵以发展学生腰部力量为切入点,增加学生“大肌肉群” 力量
由于腰部是整个身体运动的中枢,增强腹背肌力量的训练,对力量的训练,尤其是弹跳力的训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配合对学生下肢韧带的静力拉伸,训练中要强调大踢腿的练习,增强学生股直肌、股外侧肌、臀大肌等“大肌肉群”力量,以进一步增加身体的稳定性及爆发力。
⑶重视肩与胸腰的训练
在舞蹈表演中,肩与胸腰的开度非常重要,身体的这个部位直接影响到上肢动作的幅度与表现力。在舞蹈圈中,众所周知,杨丽萍的腰腿很“硬”。但她认为作为艺术的舞蹈不必非去比腰腿,在这种理念下,杨丽萍创造了非她莫属的《雀之灵》,以及《两棵树》和《梅》等作品,她将创作的注意力放在胳膊的表现力上,而对她手臂动作强有力的支撑便是肩与胸腰的开度。藏族学生和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在腰腿“硬”上有着一致性,因此应该扬长避短,开发他们上肢的表现力。
3、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对藏族学生身体素质的分析,训练时,要量力而行,不要伤及学生的韧带及关节,遵循循序渐进、渐增负荷的原则,课将结束时,做好身体的整理与放松,不使肌成品舞教学从群舞到多人舞或三人舞,再到独舞,使学生慢慢建立自信心和舞台表演的感觉。
5、关于藏族舞蹈的编排
在学生们掌握了一些素材之后,笔者便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编排藏族小舞蹈。第一个作业是编排藏族音乐《小小格桑花》,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再给予其指导与改动,这个舞蹈演出的效果不错,极大的鼓励了学生的自信心。之后河北电视台要一个伴舞的节目《北京的金山上》,此次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排,结果比第一次编排成熟了许多,演出后受到广泛好评。学生们具备了这种能力,就更能够适应今后的岗位要求了。
三、结语
在与藏族学生相处的几年之中,笔者收获颇丰,看到了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每逢节日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围着篝火跳“锅庄”,收集了市面上还未出现的十几首藏族民歌,为适应教学需要学习了“热巴”……藏族是一朵绚丽的民族之花,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期待这批从西藏来的孩子们归藏之后,奔赴最需要他们的岗位,使民族之花开得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1] 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熊家泰《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版。
[4]孟广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版。
[5]《人体解剖学》教材编写组《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6]于平《从原生态“映象”到衍生态“响声”——杨丽萍歌舞、乐舞集创作随想(上)》[J],《舞蹈》,2010年2月。
[7]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