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南宋王朝时期,有这样一位不可或缺的著名词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意境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他在音乐、文学、书法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就是姜夔。
姜夔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书法家,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词作者,也是在我国的古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音乐家。
出生于南宋时期的姜夔,作品风格独树一帜,《白石道人歌曲》、《大乐议》、《白石道人诗词集》等作品更是使姜夔成为最能够代表南宋文化的词人之一。特别是《白石道人歌曲》一书,它是史上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带有歌谱的歌集,有“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之称。它为我们研究姜夔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面的对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音乐观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姜夔的创作观点,了解姜夔在南宋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解姜夔对南宋文化、古今诗歌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在歌曲创作中对意境的追求、对音韵谐畅的追求、雅俗结合等等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姜夔生平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宋代屈指可数的音乐家。
姜夔毕生都未曾入仕做官,生活清苦,是一位江湖诗人。自小姜夔便漂浮不定,到处云游。父亲生病去世之后,姜夔来到在汉川的姐姐那里,在这里姜夔得到了一生中最为稳定的生活。之后姜夔开始浪迹天涯靠他人的资助生活。也正是这些在旅途中的经历,使姜夔的作品更加的出色,为他在文坛、乐坛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姜夔在很多领域均有建树,在“词”上面尤为著名。
姜夔是继辛弃疾后,南宋词坛的又一领军人物。姜夔的词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影响,他的词和“清真词”有着很大的渊源。姜夔词有着清真词的严于格律,追求语言的精炼和雅丽,同时也受到了辛弃疾的词的影响。姜夔词融汇了各个词派风格的特征,独树一帜,开辟了“风雅”一派。特别是由于自身精通音律,常常自创词牌、曲谱,并且能够自己使用乐器进行伴奏。宋代的张炎在《词源》卷下中评价其词“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清代的陈廷焯在《白雨斎词话》中认为姜夔是南宋一大家,其词“清虚骚雅、郁饶蕴藉”。
音乐上,姜夔追求“清空”、“中和”、“骚雅”的艺术境界,认为作品应该表达的是真实的事物以及内心的真实感受,创作时应当将俗乐与雅乐相结合,注重意境的统一,强调词语声韵和词曲的和谐。认为表达情感的内容和方式要符合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规范,做到合乎礼节、不偏不倚。创作中姜夔还认为作词应当像排兵布阵一般注意整体的布局与谋篇,他指出 “小诗精深,短章蕴藉,大篇有开阔,乃妙。”“作大篇,尤当布置。”提倡情景结合,寓情于景。
二、《白石道人歌曲》创作背景
姜夔在音乐上有着非凡的成就,其《白石道人歌曲》是研究宋代词曲音乐的重要材料,被历代研究宋词的学者重视。书中收录了注有律吕字谱的祀神曲《越九歌》10首,并且表明了不同的音高;配有工尺谱的词调令、犯、慢、近17首,其中有一首依词填曲的《玉梅令》、两手填词古曲《霓裳中序第一》和《醉吟商•胡渭州》以及14首“自度曲”。姜夔在书中详尽的介绍了创作背景、动机、演奏手法,为后人研究古词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白石道人歌曲》中的资料表明,姜夔能够熟练地运用半音音阶和七声音阶,使清秀的曲调与其清婉典雅的词风结合。姜夔生活的南宋时期,词坛名家层出不穷,取材宽泛,格调各异,缤纷灿烂,是音乐、文学史上词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宋词,宋词是我国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由隋、唐时的曲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文人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具有强大的国难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将这种对民族存亡的担忧化为一种慷慨悲愤的文学基调贯穿在南宋词曲之中。南宋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原文化向江南文化转移的重要时期,南、北方文学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交流,使南宋文学的欣赏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文学样式也由原先的诗、词等“雅”文学占主流转向“雅”文学与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俗” 文学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士人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白石道人歌曲》便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三、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音乐观
《白石道人歌曲》的创作完整的体现了姜夔的音乐观,姜夔认为创作一定要立足于“和”,体现中庸之道,提倡音乐与文字的和谐流畅,特别是姜夔对于雅俗相济所作出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参考作用。下面我们就根据《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作品资料分析,对它的音乐观进行一个详细的剖析。
(一)重视“和”及提倡“音韵协畅”
“和”是我国古代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即旋律、节奏以及文字等的和谐。所谓音韵协畅是指在创作词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文字声韵的平仄,同时也注意使文字的声调与旋律的音调相统一。宋代大部分词乐作家多是根据已有曲调的要求填写诗词作品,即“倚声填词”。姜夔在音乐创作上认为“倚声填词”限制了他的创作,因此他突破了传统的“倚声填词”的手法,在完成文字之后再进行曲谱的创作,确保了音乐、文字、韵脚、感情抒发的和谐、流畅。代表性的作品有很多,例如《白石道人歌曲》中的《杏花天影》、《惜红衣》、《扬州慢》等一些作品。
《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
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
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
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杏花天影》是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十七首自度曲中最早完成的一首,也是他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它写于南宋淳熙十四年的正月初二,当时宋王朝偏安于南方,诗人在北上经过金陵时不禁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整首词布局严谨,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情感。整个作品的音乐先对比而后渐渐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和”字贯穿始终。上阕与下阕为平行结构的两个乐段,这两个乐段基本相同,只是下阕的第一句与上阕不同,我们称之为换头变化。这种变化突破了传统上下阙必须完全相同的要求,产生了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
《杏花天影》节奏是4/4拍子,音阶是234#56712,是D宫调式七声雅乐音阶,并且出现了“#5”、“1”这两个变徵音、变宫音。这样的调式调性,就使作品呈现出古雅的特点。作品的开头与结尾均是使用了主音“2”,前后呼应,调式上非常的统一。上乐段与下乐段中强调了“商”音和“徵”音,使乐曲有了转调的感觉,在主调与新调之间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音乐“和”的概念。
词,又称长短句,由于歌词的长短不一,使词较于唐诗、楚辞来讲更加口语化。在音乐上,基本上是一个字对应一个音符。姜夔认为平声、入声时旋律多为下行,应该搭配低音;上声、去声时旋律多为上行,应该搭配高音。再来看《杏花天影》中的韵脚,“浦”、“渡”、“驻”、“舞”、“苦”、“暮”、“处”,这些字都是押的“u”韵,在声调系统方面属于“仄声韵”。仄声系统便是上声、去声,因此《杏花天影》的旋律上行较多,并且包含了级进、跳进,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开头“2”到“7”和“6”到“4”的六度大跳,他们使音乐的流畅之美、骚雅之情、中和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到了有韵脚的地方,时值较长,多在两拍之上,这种安排,也使词中凄苦的情绪更加突出,作品中自然的流露出古朴典雅的感觉。《杏花天影》充分的体现了姜夔在创作过程中对文字声韵平仄的追求以及对文字声调与旋律音调统一,即“音韵协畅”的追求。
姜夔词对“和”的重视、对“音韵协畅”的追求,给我们今天的创作起了巨大的启示作用,在创作中我们应当有姜夔的语言、内容、旋律的统一与雅和的内容,也要有一些接近生活、活泼、通俗的内容。不仅要使作品馥雅,也要使作品易于普通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音乐史、文学史上,宋词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于汉乐府、五言和七言唐诗这种句式构造方整的体裁,宋词中不同的词牌、不同的结构都有着复杂的变化。宋词这种长短句结合的结构,适合于市民文化的繁荣,对于各种情绪的变化也更能够表现。姜夔对于宋代词坛以及后世诗词创作、曲辞与曲调的结合有着深远的影响。经过对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作品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姜夔在创作中主张词要“清空”、“骚雅”,主张曲要倾向于“和”,追求曲辞、曲调、风格的统一,将三个方面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其作品中音乐的表现力更加的丰富,更能够表现姜夔对于“和”的追求。
姜夔的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既承袭了已有的宫廷、民间音乐的传统,也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创作了大量的自度曲。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体现的音乐观深刻的影响了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正是由于姜夔对 “和”的重视与追求,才使我国音乐中风雅之风的美学思想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使我们今天的创作能够既有富于时代性的摩登旋律,又能够富含典雅、空灵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姜夔.名家选集卷:姜夔集[k].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0:1
[2]宁萌.一片冰心铸华章•浅析姜夔自度曲[I].大舞台,2010.3:3
[3]赵晓岚. 论姜夔的音乐文学观及创作[I].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12:3
[4]姜夔、李强.姜夔词集[I].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2
[5]周菡.基于南宋复雅思潮的姜夔音乐创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6:7
[6]姜夔、李强.姜夔词集[I].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