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鲁艺”根据解放战争的战时环境需要,改变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文工团”和“音工团”的方式进行宣传、演出、创作和学术研究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们秉承“延安鲁艺”时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高教学原则,以多种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变通式”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东北鲁艺文工团;东北音乐工作团;音乐教学
“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于1945年l1月中旬奉党中央的命令与派遣,北迁办学。途中由于国共两党战事吃紧,短暂在张家口滞留而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后,原鲁迅文艺学院的师生在吕骥、张庚的带领下继续北移。1946年夏秋之交终于到达当时的合江省佳木斯市(现属黑龙江省)。抵佳后,鲁迅文艺学院隶属于东北大学,由萧军任学院院长,吕骥、张庚任副院长,设音乐系、美术系、戏剧系和文学四系及艺术研究室等机构,开始了“东北鲁艺”的常规教学和研究工作。
当时的东北地区作为国共两党的必争之地,战事瞬息万变。我党为更好地开展与敌斗争,争取群众的最大支持,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宣传鼓动与组织广大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解放战争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的职能,1946年底,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东北鲁艺脱离东北大学,暂停常规授课,改为东北鲁艺文艺工作团,按照我党的战时政策方针,配合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以艺术实践演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展开创作和研究工作。在长达七年(以1953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成立为结点)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东北鲁艺的师生们在极其艰苦与危险的环境下,在各个艺术领域中都创造出了杰出的成果。
一、创作和演出
1947年4月至7月间,鲁艺师生相继组成了东北鲁艺文工团一团(以牡丹江地区为中心活动),团长舒非、副团长瞿维;东北鲁艺文工团二团(佳木斯地区),团长张水华、副团长潘奇;东北鲁艺文工团三团(哈尔滨地区),团长向隅、副团长晏甬;东北鲁艺文工团四团(牡丹江地区),团长张庚、副团长张望;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吕骥、副团长瞿维。
这些“文工团”和“音工团”奔赴东北地区的各个角落,走到哪儿演到哪儿。初时演出最多的还是在延安时期的经典作品,如歌曲《黄河大合》、《生产大合口,歌剧《白毛》、,秧歌剧《夫妻识与、《兄妹开荒》等。这些作品使此前一直受日本奴化教育的东北人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感,他们第一次看到了风格、情绪、内容焕然一新的“新音乐”,在思想和观念上受到了启示与激励。
为了争取更多的群众,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的战时决策保持一致,“东北鲁艺”师生配合时政,创作了大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涉及歌剧、秧歌剧、歌舞剧、话剧、活报剧、歌曲等多种体裁。主要作品有:歌剧(安屯翻(张庚、胡零编剧,陈紫作曲)、海深仇》(侣朋编剧,马可作曲)、《发动落(侣朋编剧,马可作曲);歌舞剧(伍女夸(郭文宝编曲);话剧(集体创作,李之华、侣朋执笔)、《牢笼记》(侣朋编剧);秧歌剧《买不动》(鲁亚农、吴雪编剧,任虹作曲);二人转《光荣匾》(王家乙编剧);活报剧解放锦州》(颜一烟、关松军、潘青编剧)、《美军暴行》(吴雪编剧);《人民的爆破习三》(吕骥词曲)、《工人大合Ⅱ(刘炽作曲)、《胜利联Ⅱ(马可作曲)、《千年铁树开了花》(张棣昌作曲)、《钢铁部队进行曲》(刘炽作曲,晓星作词)、((纺织工人哥炙》(寄明曲)、《/一五纪念》(张棣昌作曲,白韦作词)、《印刷工人哥(劫夫作曲,管桦作词)、《青春之哥(杨英作曲)、《竞赛歌》(杨英作曲)。圜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许多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由李之华编剧的话剧(饭翻把斗争))于1947年7月20_-23日在炼北日报》第四版连载,于1947年9月和1960年12月分别由光明书店和中国戏剧出版社刊行。由“二团”农民组集体创作,白韦、谭谊修改编定的话剧《王家大院》也是一部成功之作。这两部作品曾受到中共东北局宣传部的嘉奖,并多次举办座谈会讨论总结作品的成功经验。胡零编剧、刘炽作曲的歌剧则是由东北书店总店出版部出版发行的。
炼北日报》是当时东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民众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这份报纸上发表的鲁艺师生的作品有:歌曲大伙动手一起(歌剧《(:》主题歌之一,刘炽作曲、胡零作词)、《歌唱党的二十六周年》(二部合唱,瞿维作曲、晓星作词)、《翻身谣》(鹰航作曲、雪立作词)、《发电工人歌》(瞿维作曲、晓星作词)、《平分土±也》(唐培竹作曲、谭亿作词)、((我们是人民解放零》(任虹作曲、吴雪作词)、《工人们的哥(刘炽作曲、胥树人作词)、《铁路员工进行曲》(杜那也夫斯基作曲、刘炽配词)、((<留下他打老蒋吧>主题哥(黄准作曲、林一作词)、自们工人有力》(马可词曲)、《庄稼人生产歌》(寄明作曲、王守民作词)、0造尖刀连》(任虹作曲、吴雪作词)、《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瞿维作曲、胥树人作词);小说((保江山》(颜一烟作);大鼓(钉下劝(二团农民组侯相九编);秧歌剧大法》、《谁沾(侣朋创作)、泪(颜一烟、端木炎改编,黄准、李凝、陈光、李超曲)、军》(胡零创作)、咕嫂劳军》(罗立颜、于永宽编剧)、口此正统芎(颜一烟等著)、话剧《军民一豸(颜一烟、王家乙编剧)【3J。其中,((口自们工人有力量》一直流传至今。在内容上,这些作品运用艺术的形式向民众宣传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既有看清国民党的反动黑暗统治,迫切希望在我党的领导下尽快地解放祖国、建设祖国的作品,也有反映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工人阶层看到胜利的曙光、全情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的激昂奋进的精神面貌的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话剧作品外,其它音乐体裁的作品大部分采用东北地区的传统音调或具有浓郁东北风情的音调来编曲、创作,这也了秉承“鲁艺”一贯的优良传统——挖掘应用当地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
二、成立学会组织,继续理论研究
鲁艺在延安时期就创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鲁艺师生的这种“传统音乐办学、教学的情结”一直也延续到了东北时期。1948年5月8日北日报》第四版的“文化消息”栏目刊出了由寄明、白韦、李鹰航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东北分会”的倡议。
其实,早在鲁艺师生到达东北地区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后,即已着手对当地民间音乐的挖掘工作。吕骥、马可、寄明等音乐家们对东北当地的号子、小调、蹦蹦(二人转)音乐非常关注,记录下来的作品或是成为“东北鲁艺”的音乐教材,或是编集出版,为保存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寄明记录的《嘣蹦音乐》(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出版社1947年版)、寄明编著的北蹦蹦音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年11月初版);吕骥记谱的北运木哥、洋五更(二)》;马可记谱的《四季歌(祭腔调)》、《尼姑思凡》、蔚洲国归了屯(茉莉花调)》、娘要陪贝及其他鲁艺人记谱的、作为东北鲁艺音乐教材的东北民歌,如炼北打桩哥、《东北打路基歌》、《劳工歌(祭腔调)》等。此外,东北鲁艺人还重视音乐教材和歌集的编写编辑,潘奇编著的《学音乐手册》,任虹和罗正编著的《自卫歌士))及张庚的歌剧选集(二)》均于1947年由东北书店出版社出版;后张庚又于1977年将秧歌剧再度整理选编成《映歌剧选》,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民间音乐论文集(第二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编)由东北书店出版社于1947年出版。收录了冼星海、吕骥、马可、张鲁、安波、李焕之、天风等音乐家对陕北民间音乐的学术研究观点,冼星海的《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和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这两篇非常重要的学术文献也收录其中。
“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佳木斯分会”于1946年l1月24日在联合中学礼堂宣布成立。这是一个集音乐、戏剧、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研究与活动于一体的艺术组织,是组织并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战斗作用的坚实后盾。分会成立当天即“通过致联合国大会及全国文艺界通电,抗议美帝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召开一党包办的伪国大、痛斥国民党摧残文化、迫害文化人的罪行”。为“打败国民党腐朽统治、建立新中国”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声势,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
三、出版刊物
东北鲁艺师生的艺术实践还表现在创立出版文艺刊物上。随时刊载研究、纪念、创作等文章,普及了文艺知识,并以此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党“用艺术来宣传新政方针”的最终目标。
当时参与到刊物主编、编辑的人员主要有吕骥、张庚、白希清、任虹、张如心、塞克、萧军、水华、王曼硕、舒非、颜一烟、吴雪、侣朋、胡零、仇平、王家乙、寄明、瞿维、马可、陈紫、向隅、刘炽、安波、唐荣枚、李鹰航、晓星、安娥(排名不分先后——笔者注)等一大批艺术家;出版的刊物主要有彖北文艺》、《人民戏居、北文化》和《人民音乐》。这些刊物的创立不仅传播了大量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也极大提升了以佳木斯市为中心的整个东北地区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掀起了全民尊尚文艺的狂潮,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其中,民音乐》和民戏剧》的名称在建国后被继续沿用,成为全国性的文艺刊物。
四、小结
东北鲁艺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中,应战时的需要而停止了常规教学,改以“文工团”和“音工团”的方式进行宣传、演出、创作和研究活动。鲁艺师生在奔赴村镇创编节目、排练演出的过程中,会随时随地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来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办刊办会出版著述,更是形成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了鲁艺的教学原则——“以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为最高教学原则”圈。东北鲁师生无论在创作、表演还是理论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在专业性上并不低于此前的延安鲁艺时期,且有所发展。因此,1952年中央文化部决定将东北鲁艺的戏剧系调整到东北人民剧院,音乐系扩建成“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现沈阳音乐学院前身)。
综上,“东北鲁艺”的艺术家们秉承了“延安鲁艺”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开拓、大胆实践,为具有东北特色的音乐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东北地区文化艺术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郝汝惠.鲁艺在东北[MJ_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32.
[2]黑龙江省文化厅《文艺志》编辑部.文艺史志资料(第三辑)[Z]内部资料,1985:87-98,65.
[3]东北日报[Ⅳ].1947,535(4)——1948,897(4).
[4]合江地区民歌编办公室.黑龙江省合江地区民歌集.内部资料,198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