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构主义自其产生之日起,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就各执一词。在我国,解构主义在许多不同的文化艺术领域都有体现。本文在清晰地叙述了解构主义的几个主要观点的同时,利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当代文化领域作品进一步加以说明,使对解构主义的理解更加贴近中国文化。
【关键词】解构主义;理解;中国文化
20世纪6O年代,由德里达、克里丝蒂娃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诞生了。德里达强调解构主义是一种踪迹而不是在场,很难将其限定,它无形无迹又无处不在。我们定义解构主义的过程就是将它解构的过程。解构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解构主义在建筑风格、文学翻译等领域都被探索和应用。虽然这一理论起源于国外,但在我国的许多文化形式中都有不自觉的体现。这也说明了解构主义这一理论的合理性和广泛性。
一、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结构主义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是要建构一个追踪深层意义结构的话语权威中心。雅各布逊的结构主义为诗歌的创造和解读建立了一个诗歌权威结构中心。于是,“中心”形成了某种可靠的深层话语结构。二项对立的文本分析方法就是一种分析模式,即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些结构成分,并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联系的、排列的转换关系,认识对象的复合结构。许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反映出二项对立。这种情况下,一个以语言结构为模式的结构主义话语权威中心构建了起来,一切文本的创作、分析、解读、批评都以这个话语权利中心。“中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艰辛的过程,它发展得很完善,所以人们对此是接受的。长时期内人们并没有想去打破它。1968年在法国发生的著名的“五月风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解构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在“五月风暴”中,结构主义者并不支持学生,法国的国家机器只是表面上受到了冲击。这时学生运动开始批判整体、结构、次序、层次和权威中心主义。革命失败后,学者们无奈地把他们的精力转向拆解深层的学术思想。他们从资本主义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人手,破坏瓦解其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解构主义始于对“中心”的质疑。
二、结构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
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最初只是议论文的格式之一,作为一种格式本身并无好坏之说。但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它每段格式固定,字数固定,重形式轻内容。由于不适合考试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在我国被废止了。
目前,以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为例,写作文时题目的要求里已经写好了题纲。现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学生必须遵守。
三、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
解构主义起源于2O世纪60年代。哲学家德里达通过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其核心理论是对结构本身的反感。内容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二元对立、延异、替补、互文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这些内容所表达的意义,才能很好地理解解构主义。
(一)反逻各斯中心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过研究发现“逻各斯与存在”的原始意义是相通的,“Physis”与“Logos”的原始意义同一。从柏拉图那里它们二者之间发生了变化。形而上学创立后,Logos便被西方人强行曲解为“逻辑陈述”。由于德里达是海德格尔在法国的思想传人,因此他也反对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反二元对立
强调等级的二元对立是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大特点。传统观点认为,二元对立是两个势不两立、不可调和的对立项。比如光明与黑暗、真理与谬误、勇敢与胆怯、聪慧与奸佞等。在每一对立项中,前者往往在逻辑、价值方面占据了强制性位置。
在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情况。比如在小说《披图腾》中,作者写到狼袭击羊群是,人们是如何痛恨狼的所作所为、如何与狼斗争的。狼与羊是一对非常鲜明的二元对立的例子。狼吃羊的同时还吃鼠。狼和鼠这个二元对立的例子不明显,容易被人忽视。人类为了保护羊,打破了这种平衡。人与狼的对立通过羊而突显出来。人虽然在动物面前是统治者,但在自然面前呢?狼少鼠患现。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由于自己的无知,灭狼的同时也害了己。作者又描述了人把狼皮小心地剥下,做成狼皮桶子,高高地挂在杆子上。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种习俗,是一种文化。人类认为这是对狼的尊敬,认它更接近于青天,早日轮回。但对于狼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死亡之举。作者尊重当地的文化,但更想表达的是人与动物之间要和谐相处的本意。在这种二元对立中,由于对立项之间同时又是循环的关系,因此对立项的概念就显得模糊。德里达的观点是,对立项之间可以存在一些差异,没有优劣之分。并且,对立项之间还可以相互包容、相互渗透。
(三)延异
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例如,我们只发出了某个事物的名称的发音或书写出其文字,人们就可以反映出这种事物在头脑中的概念。差异是延异的另一个重要含义。德里达在(仗字中得出结论:任意性让我们有足够理由去排除象征符号间的等级秩序和天然隶属关系。
(四)替补
德里达的“替补”源于卢梭“补充”的说法。德里达指出,由于言语的本身并不完整,所以言语需要文字的补充,言语本身也是一种替代。我们可以通过小孩子的表现来说明问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很快便意识到使用言语可以弥补他们在行动上的某些缺点,比如力量小、动作不准确等。
(五)互文性
互文性,法国的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等一书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
德里达认为:随着某一篇作品的完成,它的文本贯穿了各个不同的时代,带有不同作家的文本痕迹。作者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的笔使文本得以继续。所以,对于同一文本不同解读的情况也就出现了。互文性不仅体现为语言的互文,更体现为一种文化思想的互文。
主持人白岩松在一个谈话节目中提到观看电影《1942》的感想。他认为在这部电影中他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精神。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隐忍、执着、责任,对于家乡的认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和感知也是一种互文。导演运用电影的手法和语言,向人们传达他想表达的信息。只不过导演所运用的符号是通过摄像机而产生的运动图像和各种场景及相关语言。再继续推断,图像(可包括人们的衣着、神态)、场景(可包括建筑风格、颜色的运用)都是我们可以接受和认可的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电影的内涵。
四、结语
解构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体现。任何理论都有它优势和劣势的一面,我们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加以研究和运用就可以了。在研究和运用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一直把它放在高高在上的理论层面加以仰视。我们可以与其他学者一同努力地去理解、阐述并发展它,使理论回归现实,为现实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曹山柯.都是为了追寻文本的意义踪迹——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文论思想比较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0—15.
[2]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3]王泉,朱岩岩.解构主义[J]_夕国文学,2004(3):67—72.
[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