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伪满时期,日本基于吉林市的资源优势、交通条件以及对东北战略布局的整体考虑,加大了对吉林市殖民工业的投资,这对吉林市近代工业以及城市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考察了伪满时期日本对吉林市进行殖民工业投资的缘由及概况,进而探析殖民工业的发展对吉林市城市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伪满时期;吉林市;殖民工业
城市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表现为工业化、商业化和交通及生活条件的近代化,其中工业化居于中心位置。“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就对吉林市进行经济上的投资,但投资规模有限。“九一八”事变后,13本加大了对吉林市殖民工业投资。如在1937年13本所谓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中,13本总投资28.7亿元,其中工矿业投资16亿元,投人吉林市工业的资金为4亿元,占总投资的14%,占工矿业投资的25%在日本加大对吉林市殖民工业投资的背景下,吉林市殖民工业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成为日本在东北“经济开发上的重要点”团。
一、日本对吉林市进行殖民工业投资的缘由
吉林市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大量资本特别是工业资本投放于吉林市,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物质资源富裕,具有丰富的松花江水力资源,可为殖民工业投资提供资源和能源。13本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和技术水平比轻工业低得多,其中资源和原料的缺乏成为制约日本工业体系完整的最大因素。吉林市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轻工业原料可以部分地弥补日本的这一经济缺陷。如吉林周边地区的舒兰煤就是炭化石油的原料,磐石、明城石灰石矿储量有5亿吨。吉林周边地区还有页岩、云母等矿藏以及工业原料麻、皮革等经济作物。此外,以“吉林为中心的第二松花江流域,储备了大量的森林资源”。长春、吉林之间的地区“素推满洲第一沃野”,“东洋之毂仓”,“物产之富饶不胜枚举”。本人德富苏峰在《中国漫游记》中写道:吉林的资源只开发了一分,还有四分没有开发,吉林的山上有木材、矿物,他所拥有的资源恐怕是无尽的嘲。吉林市濒临松花江,除了可以解决运输问题外,还可以解决工业用水问题,13本称吉林市为“水都”。1933年日伪组成“满洲河川综合调查队”,开展资源普查。调查后,日本决定在“吉林市南25公里的永吉县境内,小丰满猴岭和喇古岭两岸高山对峙、江南最狭窄的山脚下修建丰满发电厂”。
第二,吉林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可为殖民工业的投资提供便利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吉林市居东北地区中东部,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从这里陆路南下可通往盛京(今沈阳)达北京,北去黑龙江,是上下通达的交通要塞阎。清人对此曾有生动的概括:“吉林(今吉林市)北接龙江,南辅辽沈,为东方四达之蘅,不知其地域广远;东至库页岛,跨海外数千里;东北至赫哲、费雅喀部落,延袤三千余里,重关巨,捍卫天府,实为东北第一雄镇”。清代吉林地区形成了以吉林市为中心的南北驿道。“凡由宁古塔、珲春、三姓及松花江等处运至南方之货,皆集于吉省,经伊通州或经铁岭及通江口之水运至南方之营口及关内等处。南来之货亦由此经吉省而分配至东北两方”【10】。1920年代后,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出现,特别是吉敦铁路的建成,便利了日本利用铁路对沿线及其腹地的控制,在两年之内靠近吉敦铁路两侧的原始森林几乎全部被砍光。“自车通以来,满铁运去木材,不下千余车,经由吉敦吉长,皆系半费云”。将殖民工业建在吉林市,不但可以缩短运输的距离,而且可以减少当时抗日武装的影响。第三,日本出于对东北战略布局的整体考虑。日本占领东北后,为在日俄对抗中占据优势,日伪当局大力推行“北边振兴计划”,并以苏联为假想敌修筑了三道军事防线:“日伪按照东部主攻,西部、北部防御的战略意图,先后修筑了东宁、黑河、海拉尔、虎头等13座军事要塞,而位于军事防线附近的满洲里、海拉尔、绥芬河、黑河、北安、佳木斯、牡丹江等城市成为重点边防城市”【l2J。“北边振兴计划”具体实施后,日本又将对苏进攻的主攻方向由北方改到东方,并将49个步兵中队和29个炮兵中队部署在东部防线附近。而吉林市恰处东北中部地区,是“地绾柳塞东西之毂,握满韩之枢”【I3】,在日本加强东部和北部边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了对东北的投资,并将工业重心选在南满。随着二战的迅速扩展,日本感到南满离海岸太近,不太安全,所以计划把工业重心逐渐北转。吉林市所具有的优越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是其他任何东北城市无法比拟的,因此吉林市成为日本进行殖民投资的首选城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完全控制了吉林境内的铁路,包括吉长、吉敦、吉海铁路的全部经营权。满铁还掌握了敦图、拉滨铁路的修建权并对二路进行抢修。“当时吉林的工人达二万五千人左右,连工人的家属约达十万左右”。
综上所述,基于“农产、烟麻、谷物及矿产、金、银、铜、铁等物可为工业原料,山林、煤矿可为工业燃料,松花江水运及水力可为工业之动力”[151,以及对东北战略布局的整体考虑,日本加大了对吉林市殖民工业的投资,吉林市由此成为日本产业统制的重点城市。
二、殖民工业的建设概况
在日本加大对吉林市殖民工业投资的前提下,一批殖民工业在吉林市先后建立起来,主要包括大同洋灰水泥株式会社、丰满水电站、满洲电气化学株式会社、吉林人造石油株式会社、东洋精麻加工业株式会社以及满洲特殊制纸株式会社。
(1)丰满水电站。丰满发电站于1937年4月开工,1938年7月开始筑坝。丰满电站建设之初,“施工安装机组12台、48万千瓦,年发电量22亿度”旧。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44年6月开始向沈阳送电。
(2)满洲电气化学株式会社。1938年l0月成立,由日本和伪满政府共同投资2亿元,厂址在江北龙潭区,占地约600万平方米,准备建设“合成橡胶工场、制磷工场、焦炭工场、电石工厂、炼焦炉、石灰炉及明城采矿所”。产品有碳化钙、合成橡胶、氢氧化钙、纤维素、人造羊毛、合成醋酸、丙酮、乙醇、塑料、水泥、焦炭及其副产品。但实际投产后,均未达到设计水平。
(3)吉林人造石油株式会社。1939年成立,厂址在江北龙潭区,占地约600万平方米。下设三个分工厂,即舒兰碳矿工厂,所经营的舒兰煤矿主要是二道河煤窑的煤矿;吉林铁道工厂,为运煤需要,修建了龙潭山到舒兰四家房(舒兰镇)91公里长的煤炭运输铁路,此线除了为吉林人造石油株式会社运输舒兰煤炭等原料外,兼营一般的铁路运输;吉林工厂,由人造石油株式会社出资兴建,资金300万元。1940年开始动工修建机修厂、制材厂、仓库及住宅。
(4)满洲特殊制纸株式会社。1940年7月成立,初投资5O万元,厂址位于吉林城北哈达湾,占地约40万平方米,1941年7月试生产。两年后再次投资250万元,从大阪订购长网纸机5台。1944年日本当局曾投资2000万元,试图扩大生产,但不久吉林市光复,其计划落空。
(5)东洋精麻加工株式会社及其吉林工场。1938年8月设立,资本约500万元,厂址在吉林城北哈达湾,占地约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24平方米,工人400多名。以亚麻作原料,年需亚麻6600吨,年生产纺织用纤维3300吨,加工后运回日本。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7年日本“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实施后,日本
在吉林市投资兴建了一批殖民工业,这些殖民工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殖民工业的兴建是以丰满水电站为核心进行建设的。有了丰满电力资源的供应,吉林市可成为一个“电气、化学工业”[18195城市。虽然丰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于1943年发电,1944年6月开始向沈阳送电,但此间吉林市殖民工业的兴建与投产计划均是与丰满预计发电的年代相适应的。如1937年后,日本在吉林市先后建立的人造石油、电气化学等株式会社,目的在于使丰满水电站为其提供充足的电能能源。而先于丰满电站开工的大同洋灰水泥株式会社兴建的目的也是为丰满电站建设服务的。
第二,殖民工业的兴建是在对吉林资源掠夺与劳动力剥削的条件下进行的。为加快丰满发电站的建成,日本动用劳-1-'_126000人,这些劳工大多从天津、上海、河北等地通过欺骗等方式招来。除骗招外,还有被征调和抓来的劳工、监狱的犯人以及被日军缴械收编的士兵等,这些人的劳动都是无偿劳动。据伪满永吉县警察局警务科副科长野田茂在抚顺监狱交待,从1936年1O月到1942年9月丰满水电站共使用劳I2250万人次,死亡500O余人。
第三,殖民工业的建设进程缓慢,有的未按计划完成。如“丰满电站一、四号机组于1943年3—5月开始发电,二、七号机组6一l2月开始送电,发电容量28.3万千瓦,从此无力再建,直到1945年第一期工程亦未能结束,总装机容量完成一半多,坝体工程量完成89%”【l9】。其他如满洲电气化学株式会社到1945年吉林市光复时,所建工程没有全部完工,已完成的工程在投产后均未达到设计水平,如“电石计划日产42吨,\实际产13吨,石灰石计划日产46吨,实际产19吨”。满洲制纸株式会社在1942年投产后,准备于1944年扩大生产,但不久吉林市光复,“只安装了72寸长网纸机l台”投人生产,“最高年产量为1500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殖民工业所使用的工人基本都是经过招工被骗而来,再加上生活条件极端恶劣,.因此经常发生罢工、毁坏工具、集体逃亡等事件。再者1930年代末期后,为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对包括吉林市在内的东北地区实行全面经济统制政策,造成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严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少生产资料,很难进行工程建设和工业生产。
【参考文献】
【1】林明棠.吉林市发展史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446.
【2】国铁沿线之开发IN].盛京时报,1934—09—30.
【3】满史会.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上卷[M].沈阳: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委会,1988:370—373.
【4】长春吉林间之铁道【N1.杂报,1905—09—30.
【5】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满洲三省志【M].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史地铅印本,1924:180.
【6】德富苏峰.中国漫游记·七十八日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