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宋交替时期,中原人大规模随北宋王室渡江南迁,以北宋东京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迅速南传,给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饮食文化、文娱活动、节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本文结合历史文献,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原文化南传对江南文化生活的影响,进而表明了南宋政权在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问题上仍起到积极作用的观点。
关键词:建炎南渡;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影响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兵铁蹄蹂躏中原,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同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重建赵宋王朝,改元建炎,史称南宋。伴随着宋室南渡,“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llj。这次历史性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即史家所谓的“建炎南渡”。“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野。”哺渡的人群中,有贵族官僚,有不耻降金的士人,有富商大贾,也有“有一技之长可易地谋生的工商业者”131,给南宋都城杭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饮食
在传统饮食结构上,北人多喜食谷粟猪羊,南人多喜食禾稻鱼虾。建炎南渡后,涌人江南地区的中原庖厨日益增多,他们带去的中原特色食物也日渐被当地居民接受。如猪胰胡饼本是汴京特产,南宋初年传入杭州后,被纷纷效仿,十分盛行。此外,还有“湖上鱼羹宋五嫂、羊肉李七儿、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家,皆当行不数者也”。这些都是故都汴京有名的小吃店,如今悉数营业于临安城内,颇负盛名。至于“如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数种”因乃“京师旧人”所做,还受到高宗的特别赏识。南传的除中原地区传统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皇城脚下追求富丽堂皇的餐饮经营理念。北宋时期,汴京城中酒店多“门设红把子,绯缘帘,贴金红纱栀子灯之类”嘲;南渡后,这种装修风格很快应用于杭州城内的酒楼,“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北宋时期,“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嗍这种源自汴京的招徕顾客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南迁中原人士对故土东京的旧梦重温,也迎合了当地人民喜欢新异美好事物的猎奇心理,一经传人,便迅速为当地市场接受效仿,即使是沿街叫卖的小贩,也具备“有标竿十样卖糖,效学京师古本十般糖”嘲的精明生意方式。饮食文化的南传,不仅丰富了以临安城为主的江南地区人民的饮食生活,也使得故都的皇城气象得以在江南发扬光大,直接提高了杭州城这个“准都城”的饮食生活品位,即“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合器皿新结精巧,以炫耀人耳目。盖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简,食味亦不敢草率也。”㈣
二、文娱活动
建炎南渡后,中原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随同物质文明广泛地传人江南地区,突出表现在旧时东京城的文娱活动在南宋都城临安得以传承并继续发展。北宋东京城最为盛行的说唱艺术,从艺者众多,著名的如“小唱”李师师、首创诸宫调的孔三传等。两宋更迭,大批艺人来到杭州谋求生计,自然也将这种特色艺术带至江南地区。“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人曲说唱。今杭城有女流熊宝宝及后备女童皆效此,说唱亦精。”《都城纪胜·市井》载:临安“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伎人在此作场”。“杭州男女瞽多,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中原地区的传统艺术深受东南地区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在都城周边的农村,“听陶真,尽是村人”。北宋东京城内的游乐场所勾栏瓦舍也因建炎南渡而兴起于杭州城内。“杭城绍兴间驻跸于此,殿岩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伎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今贵家子弟郎君,因此游荡,破坏尤甚于汴都也。”㈣《武林旧芎卷6《瓦子勾栏》记载临安城内瓦舍有23座,而尤以北瓦子“内勾栏十三座,最盛也”。勾栏瓦舍虽然被称为“放荡不羁之所”,又因其酒肉声色而多遭诟病,但其作为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却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其间各种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精神生活,更“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文娱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ll司
三、节日
节日习俗充分体现了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封闭性,但在大规模人口与文化迁徙的背景下也会发生改变。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些节日习俗在“建炎南渡”后传人江南社会,比较有影响的是除夕、上元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南宋时,除夕夜晚要“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饧、烧术、卖懵等等”,这一习俗“率多东都之遗风焉。”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北宋时期较为重大的一个节日,这一天东京城内张挂各类彩灯,整个东京城变成灯的海洋,皇帝更是亲自登临宣德楼观灯,与民同乐。南宋此俗亦盛,于这一日在街道两旁张灯挂彩,整个临安城灯光绵延四十里不绝。至“宫漏既深,始燃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大率效宣和盛际,愈加精妙。”直至夜深人静,往往“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坠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晚上,杭州城内,妇女对月穿针,饮酒作乐,称作乞巧。“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喉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Dg]又有”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颦摩喉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录不改,不知出何人所记也。”“九月重阳,都下(汴京)赏菊”,这种赏菊习俗也传到了杭州,“禁中与贵家皆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建炎南渡后,以北宋东京城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以南宋都城杭州为主体的江南文化的影响是多面且深远的。南宋都城杭州及整个江南社会对南渡的中原文化有吸收亦有排斥,但总体来说吸收大于排斥、传承多于遗弃、发扬强于后退。因此,在看待建炎年间中原文化南渡这个问题时,既要看到中原文化对江南文化主动影响的一面,又要看到江南社会以广博胸怀接纳南下中原文化的一面,不能只标榜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也不能只强调江南社会的包容性,要认识到二者的融合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新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6[M].上海:商务印书局,1936.
[2]庄绰.鸡肋编:卷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373.
[4]袁襞,袁颐.枫窗小牍:卷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周密.武林旧事:卷7[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耐得翁.都城纪胜·酒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