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了民乐县农村人饮供水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建设;监控系统
一、农村人饮供水信息化建设现状
民乐县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过程中,大胆地引用通信、计算机技术,在一些工程中实现了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在供水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供水工程水处理方面初步实现了信息化海潮坝、大堵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全县供水规模最大的2处集中式供水工程,净水能力均大于5000吨/天,受益人口近8万人。水厂均采用常规净水工艺净化水库水。净水工艺为网格絮凝、斜管沉淀、D型滤池过滤,二氧化氯发生器消毒。净水构筑物为钢混结构,体积大且连为一体,均布置在水厂车间内。净水系统设置电动阀、水质检测仪、流量计、液位控制器等,以此控制水量、检测水质、适时反冲洗。整个水厂净化、消毒及值守应用了自动化综合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平台、远程测控终端、摄像及报警设备组成。监控中心设立PLC和监控总屏幕。控制端通过信号线与控制柜连成独立操作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信号传输、储存、编程、执行操作等,并通过计算机刻录硬盘储存摄像、报警及运行记录,实现水厂自动化综合监控。系统根据所需水量、水质标准,滤料纳污状况、积泥厚度设定标准信号,全天候自动化运行;执行数值准确可靠、耗能少、浪费小、效率高,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失误与劳动强度,确保了水质合格、水量达标、水压稳恒。
(二)远程控制方面开展了信息化的有益探索和尝试2006年在永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因水厂蓄水池距离水源机井600米远,在工程建设中采用了水位自动化控制系统。潜水泵启动柜采用软启动装置,水厂安装液位控制器与潜水泵控制柜利用信号线连为一体,通过水池水位设定值采集数据,编程执行操作,实现依据水池水位自动启停深井泵。在机井+水塔供水工程建设中均安装水位自动化控制系统,埋设信号线将水塔液位仪、深井泵启动柜、二氧化氯发生器启动系统与控制器连为自动化控制系统,并设置故障报警,实现了水厂操作自动化。
(三)供水管理单位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初具雏形民乐县农村自来水公司与下属的管理站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设施,初步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管理、业务工作信息交互等,办公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初具雏形。
信息化在农村供水工作中的初步应用,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也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供水管理水平的提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实践证明,农村供水信息化作为供水工程的非工程性措施,是工程措施的有效补充,是农村供水工作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农村供水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
二、农村人饮供水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二)继续探索取暖用能技术与方式,拓宽农村能源渠道农户生活能源结构转化对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环境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虽然大规模开展了户用沼气项目建设,但是只解决了部分项目户炊事用能短缺的问题,而对解决取暖用能问题尚未开展建设。取暖(尤其是煨炕)主要利用生物燃料和煤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照、风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型能源,进一步探索研究太阳能暖房和风力发电等相关技术和应用方式,逐步利用电能取代生物能源进行取暖。
(三)农村人饮供水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投资大,是长期的系统性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投入。由于认识和技术的限制,无论是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还是饮水安全项目建设,都很注重工程措施的投入,在非工程措施方面投入较少,特别是在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更少。即使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水质监测和水源保护领域,也没有专项的信息建设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四)信息化建设范围小、水平低已经应用了信息化的工程和管理单位都是条件比较好的。早期建设的比较分散的截引工程、机井工程,以及经济条件差的管理单位都没有信息化的相关设施,管理中无法体会信息管理的准确、便捷、舒适,依旧重复着繁重落后的人工操作。即使近年来通过项目建设配置的信息设备,也只是在小范围、低水平下单一的操作运行,不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与下游管网和上级管理站、主管部门实现信息互通。个别工程还停留在信息化设施的拥有上,无法有效利用设施切实解决实际运行中的问题,分享信息化带来的益处。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也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回
(五)信息化建设在重点领域严重滞后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信息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农村供水管理所需的大量数据、资料信息仍然以人工采集和手工作业为主,既无法实现对各类数据、资料信息的有效管理与维护,也无法做到信息共享,更谈不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六)农村人饮供水信息化建设成果巩固、更新、升级不够近几年通过工程建设实施的各类自动化设施,由于技术简单、设施一般,加之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操作不当,致使部分工程信息化设施应用不到一年就停用了,又恢复到人工操作。少数也只会机械地运用简单的功能,无法通过通信、计算机技术、增设成熟软件等方式开发、升级原有功能,提升农村人饮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开展现代化管理与服务。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和全面地掌握农村供水发展的状况与变化趋势,同时也影响了农村供水管理工作自身的发展和供水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更新观念农村供水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与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邮电公网通信设施,合理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和遥测遥控诸多高新技术,对于保障饮水安全,确保信息和指令及时、迅速、准确、可靠地上传下达,为农村供水管理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农村供水管理的效能,促进农村供水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农村供水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水质自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的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达到及时掌握水体的水质状况、预警预报重大水质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排放达标情况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二)科学规划农村供水信息化涉及方方面面,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论证。在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原则,确定目标,明确任务,提出实施规划的相应措施。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下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先急后缓,急用优先,逐步建设,形成体系,构筑能满足信息传输、储存需求、可扩充升级的、支持多种协议的网络平台,为信息的充分共享奠定基础。在当前,重点要做好信息技术运用综合化和信息资源共享化的规划。前者重点是自动化抄表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管道渗漏检测系统,通过采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在线调度与控制。后者主要通过完备的计算机网络设施,建成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
(三)增加投入农村供水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基础产业,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应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特别是在当前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中,统筹列入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
(四)培养人才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实现农村供水信息化,人才是基础。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把其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干部职工的考核内容。对于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送出去进行强化培训,使其尽快成为骨干力量。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同时,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联合攻关,全方位加快信息化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农村人饮供水信息化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信息化人才,为加速推进信息化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民乐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R].民乐:民乐县水务局,2011.
[2]王誉邦.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信息化展望[J].甘肃农业,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