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电影已经列入其研究范畴。电影是集语言、图像、音乐于一体的多模态呈现体,电影内容、主题、人物刻画和细节展现都依赖多模态独立和相互作用而成。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到电影中,能够解读除文本之外导演、编剧向观众所要展现的共建意义,为理解和感悟电影本身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应用方法。
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人类对自然的感知促使人类发展了五种交际技能: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朱永生,2007),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的发展也为多模态话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多模态的研究跨越文本单一符号形式,从图像、声音、动作、颜色等角度进行研究。Halliday(1995)建立的功能语法认为“选择既是意义”,Kress& van Leeuwen(1996/2006)将语言的选择延伸到人类感知能力的五种技能,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K&L 1996:1) K&L将多模态理论框架分为再现、互动和构成三大系统。O’ Halloran(2004)和Baldry&Thibault(2000, 2006) 对电影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同时,国内学者也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电影语篇中来。据笔者在知网上的搜索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将多模态应用与电影语篇分析的论文共有24篇,时间跨度从2007年至今,对电影赏析的不同维度进行了部分或整体的多模态理论分析。本文旨在诠释电影《赎罪》通过多模态话语传达的主题,为该电影的理解提供新的角度。
二 电影《赎罪》介绍
英国实力派作家伊恩•麦克尤恩2001年作品《赎罪》自出版以来受到大众传媒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赢得了包括美国国家书评奖在内的诸多荣誉。2007年,由乔•赖特导演、好莱坞影星凯拉•奈特莉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同名影片再次赢得观众青睐。研究者对作品《赎罪》的关注角度广泛,主要涉及作品的叙事风格、元小说特点、成长视域、互文性、人文主义、伦理道德和心理哲学角度等。笔者认为,电影烘托主题的特点使得多模态话语分析恰如其分。电影中的多重关系和层层矛盾都是通过间接聚焦的方式呈现,如影片中对战争的描述没有流血、硝烟,而是通过圣•托马斯医院的伤员来展现;塞西莉娅和罗比之间的爱情没有过多赤露的表达和甜蜜,只有彼此的思念和分离;布里奥妮对自己所犯罪过的领悟和忏悔没有直陈描述,而是通过她在战争中作为护士救助伤员时的过程感悟。这种间接的呈现让导演在影片中能够发挥不同模态的作用突出电影的主题,通过非文本形式的传达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小说主题的烘托。下面,本文将从多模态的三大系统出发,试图挖掘多模态背后所展现的电影主题。
三 多模态话语分析下的主题解读
3.1 再现意义下的主题呈现
K&L (2006:59)将图像的再现功能分为叙事的和概念的两类,认为叙事图像表达动作、事件、变化的过程等,而概念图像表达概括的、稳定的、无时间限制的结构和意义。界定二者的关键在于矢量的有无。赎罪的主题在叙事的过程中被细节地刻画出来,让观众一点点地感同身受,感知落在布里奥妮身上、心灵上、灵魂上那抹不去的罪过和伤害。
3.1.1 叙事的再现
叙事再现包含四个过程: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影片00:30:03时罗比受到塞西莉娅哥哥邀请穿上自己最好的西装去参加晚上的宴会,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给布里奥妮的信是错的,他非常不确定敲开门迎接他的会是什么。画面给了罗比一个特写,突出他忧虑、担心、沉重的心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给了门铃一个特写,罗比的手从上自下拉门铃,构成了矢量。那个门铃非常厚重,和当时罗比的心情不谋而合,也暗示了罗比的身份。一个靠庄园主支持念完剑桥大学的青年,母亲是帮佣,父亲多年前逃跑失踪,他却对庄园主的女儿心有所盼。布里奥妮成年后逐渐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过,于是决定放弃剑桥大学,转而在圣•托马斯医院做一名护士,01:26:19对布用力洗手的动作进行了特写,布的手、刷子构成行动者,刷子上下摆动构成矢量。这一行动过程让观众感受到布想要洗掉自己所犯下的罪,想要通过自己清教徒式的生活和护士的身份弥补自己的过错。01:27:48布接到任务,救助刚刚从战场上撤回的伤员,她低头,抬起沾满鲜血的双手,这两个动作构成矢量。她感到非常震惊,她还错把一名伤员看成了罗比。而这一行动过程让她意识到自己的罪过给罗比带来的伤害远比她自己想像的还要恐怖。她几乎摧毁了罗比的一生,罗比的爱情、理想、幸福、母亲对他的期待、前途、信心、希望、幸福,这些都随着自己犯下的罪过不复存在。可举起的沾满鲜血的双手让她明白,她甚至夺走了罗比的生命。
反应过程在电影中着色最浓,目光是导演展现各个人物心理过程的有力方式,也是电影赎罪主题展示、烘托、凸显的不二途径。布里奥妮透过窗户看到姐姐和罗比池边的相遇,黑暗的图书室透过灯光看到姐姐和罗比,自己做伪证后透过窗户看到警察带走罗比时姐姐和罗比最后的拥抱,老年的布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行为深深悔悟时清澈的眼神,罗比在敦刻尔克之战大撤退的前一天临死前看着出现在眼前的海边小屋的眼神,塞西莉娅在地铁里等待自己爱人归来时看着洪水冲进地铁的目光,塞和罗彼此思念时的眼神等等,让观众经历布里奥妮从少女到成年到老年对自己行为认识的蜕变,让观众内心感受到布里奥妮所犯罪过的深重,布里奥妮想要自我救赎的渴望。“这种具有反应过程的图像使观看者自己去想象反应者眺望的对象,从而建立观看者与图像中人物的认同”(K&L 1996:66)。目光的矢量在观众和布里奥妮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随着影片的发展这种联系感越强,观众将自己认同成电影中的布里奥妮,为她的错误唏嘘、无奈、悲叹,到影片最后老年布里奥妮告诉大家她向姐姐和罗比道歉这一幕根本就没能实现,姐姐和罗比在战争中都未能幸免时观众又会为她错误的无可挽回流泪,这种不断加深的认同会让观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生活中无可挽回的遗憾和后悔与布里奥妮的滔天大错形成共鸣。
3.1.2 概念的再现
概念的再现包含分类过程、分析过程,象征过程。分类过程是将个体与群体区分开来,突出主角地位的个体参与者。对战场的描述中,罗比怀着与塞西莉娅的约定终于找到大部队时却发现英军已经准备撤退,但没有船只能够过海,士兵们都在绝望地等待。01:08:39将罗比一人放在画面中央,其他士兵作为群体模糊在画面背景中,突出罗比心中的绝望、无奈。罗比痛苦努力的挣扎也改变不了他和塞的悲剧命运,而这命运的始作俑者是布里奥妮。从电影的结尾部分我们知道战争场面也是布自己想象出的画面,电影将布这样的想象通过分类过程向观众表明了布的内心,她把罗比在战场上苍白的等待到最后在大撤退最后一天死去归咎于自己,是自己夺走了本属于罗比精彩的人生,罗比的死是布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事实,是终身无法救赎之罪。
分析过程关注参与者的部分和整体特征的关系,部分拥有整体的特征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李战子,2003)。成年后的布里奥妮直到影片01:20:37出现,穿戴一致的护士排成几列等待护士长分配任务后一个个退场,最后画面聚焦在一个护士的脸上,她的穿戴与其他护士并无区别,可特写的脸让观众读出了不同,眼神呆滞、空洞、表情僵硬,从这一护士面部特征的定格观众即刻得出答案:她就是成年后的布里奥妮。同时,观众立刻明白苍白面容背后的原因:一个背负着愧疚与责难的人,一个将灾难和不幸带给自己最亲的姐姐和她的爱人的人,一个处于悔恨折磨之中想要寻求赎罪之路的人。
象征过程探讨参与者意味着什么,其中的象征属性“拥有位置显著、有指示标识、凸显、与象征价值相关联四个特点”(李战子,2003)。01:17:08罗比软弱无力地躺在阴暗的角落里,点燃一支火柴,微弱的火光照亮海边小屋的照片,那是塞西莉娅和他约定等他的地方,是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火光越燃越暗,最后画面一片黑暗。火光画面的凸显象征罗比希望的破灭,也预示着一个年轻生命的即将结束。象征过程的呈现又再一次直击影片的赎罪主题。
3.2 互动意义下的主题认知
K&L(2006:149)指出互动意义是指图像表达的人际意义,包含距离、接触、视点三要素。图像的互动意义为观看者和图像的再现意义搭建桥梁,为观看者理解图像的再现意义提供帮助。
3.2.1 距离的互动
距离要素调节图像与观看者的距离,远景近景的变换调节图像与观看者的人际距离。影片的最后01:54:22时用十秒时间远景拍摄塞西莉娅和罗比约定相见的海边小屋结尾,远景中的小屋是本属于塞和罗的幸福人生,是寄予在二人心中的爱和希望,是二人在布的罪过中永远无法实现的美好。
3.2.2 接触的互动
接触分为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索取类图像中的人目光望向观看者,索取观看者的顺从或怜悯;提供类图像中的人目光不针对观看者,而是在向观看者提供某种信息(李战子,2003)。描述布透过窗子望向池边的塞和罗一幕中,姐姐脱下外衣跳入池中捡花瓶让她惊叹,随后姐姐拿着花瓶离开。00:08:13布的眼神从池边转向镜头,属于提供类接触,影片在01:00:01时向观众揭示了布里奥妮故意跳水让罗比救她那一幕,少年的她幼稚地认为如果罗比救他就证明罗比也同样喜欢她。而这里布望向观众的眼神在告诉观众她自己对罗比模糊的情感萌动完全是自己的一厢情愿。01:52:10老年的布望向观众,诉说有别于小说的事实真相,罗比和塞西莉娅都死在战争中时,她的目光望向镜头,亦是提供类接触。她在告诉观众她内心对自己的谴责有多深。布颤抖的嘴唇、湿润发红的眼睛告诉观众这一生她都无法得到姐姐和罗比对她的原谅,她也无法原谅自己。
3.2.3 视点的互动
视点分为仰视、俯视,平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两次布里奥妮仰视塞西莉娅和罗比。一次是00:26:52罗比拜托布把道歉信交给塞时,布对罗比的仰视是她原罪的开始,拿到信后的布私拆偷看罗比写给姐姐的信,并在警察调查时交给了母亲。一次是在01:38:32布终于下定决心去见姐姐时她在楼梯下仰视姐姐,姐姐在楼梯上方,布在下方,暗示了布对姐姐的亏欠和内疚感。布透过窗户看池边的姐姐和罗比以及自己作伪证后看警察将罗比带走时视点都采取俯视,少年时代的布的俯视和成年后布的仰视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影片赎罪的主题。
3.3 构图意义下的主题认同
构图意义包含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构图意义有助于图像再现意义的实现。
3.3.1 信息值的构图
信息值对应功能语法的主位术位结构,图像左边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未知信息;上方是理想信息,下方是现实信息(李战子,2003)。影片最开始出现一排动物大迁徙的图像,接着图像右边出现一个背影,伴随打字机的声音,电影的主角之一布里奥妮出现在观众眼前。将其放在图像右方突出她在整个影片中的位置,也是整个影片主题的主要参与者。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完全沉浸在文学世界的少女时代的布里奥妮,她对自己的小说非常满意,她认为世界就是她从书中读到的样子。脱离现实世界的布意识不到她倾注全力写的小说根本没人真正欣赏,她认为只要罗比将跳入水中的她救出就表示罗比也喜欢自己,她看到罗比不慎交给她的信和图书室一幕就认为罗比就是侵犯罗拉的罪犯。故影片信息值的构图能够烘托影片主题的构建,与影片主题相契合。
3.3.2 取景构图
取景指的是有无取景手段,图像中的线条亦或分割亦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李战子,2003)。布无颜以对姐姐和罗比时走下了楼,01:45:34图像上方是姐姐和罗比拥吻的短暂幸福,图像下方是布悔恨愧疚的身影。薄薄的楼板分割开的两个元素向观众揭示布无法得到姐姐和罗比的原谅的悲凉。
显著性是指图像吸引观看者的程度,可通过调节图像元素的前景背景、尺寸大小、色调值对比、鲜明度不同等来实现(李战子,2003)。布终于鼓起勇气面对姐姐和罗比时,罗比从被布冤枉入狱第一次见到布,01:41:47将罗比置于前景中,模糊塞,观众第一次听到含冤入狱而后亲历战场的罗比发自内心的声音。前景中罗比愤怒的眼神、急促的语气、愤恨的口吻、湿润的眼眶让观众深刻感知到布罪恶的深重。
四 结论
影片通过再现意义搭建电影主题构建的平台。再现意义中的叙事过程为主题的烘托奠定事实基础。参与者发出的矢量是观众了解电影框架的实体。概念过程交代电影中的参与者与其他群体的区分、参与者具有的部分和整体的特质以及参与者的象征意义,用宏观的、稳定的过程凸显影片主题的意义。互动意义是连接观众与电影主题的互动,达成观众认知世界对电影主题的认同。构图意义调节观众对电影主题的认同,为观众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认知。
布里奥妮犯下的错毁掉姐姐和罗比一生的幸福,她也用自己的一生偿还她的罪过。电影《赎罪》的主题并非告诉观众赎罪的结果,而是让观众在赎罪过程中领悟和感知赎罪本身的意义和道德价值。正如影片中布在采访中最后说,“这不是软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份迟来的仁慈,我把幸福还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