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具有表现情感的特性是音乐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但要成为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必须要求审美主体的参与,也就是说必须经过审美主体的主观参与,才能把音乐的情感转化为审美主体。音乐的创作、欣赏和表演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渗透着音乐审美情感的体验。
关键词:创作;表演;作品
笔者是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一些教学方法。此文主要针对情感体验的理论知识进行一些阐述和研究。
一、创作作品情感体验概述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是音乐表现的唯一内容。在音乐和文学中,情感体验起到了非常直观和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注重他的文学性,音乐作品注重他的音乐性,每一篇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作者自身的情感因素和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同样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也离不开作曲家的自身情感体验,例如施光南在谈到他创作《周总理,您在哪里》时说“这个感情是积累了很长的时间的,写的时候一边写、一边掉眼泪。‘您在哪里’的音调不是作曲手法想出来的,而是自然地从心底呼喊出来的,写的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正是作曲家饱含着对周总理的无限爱戴和失去周总理的无限悲痛的情感,才凝结出这首打动听众的作品。再如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舒伯特是一位普通教师出身的市民作曲家,生活在封建复辟的反动年代,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法找到出路,不得不经常处于苦闷和彷徨之中,他创作的中心主要是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与爱情,例如作品《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等等,都是对普通人的爱情寄予无限的同情。而同样是作曲家的门德尔松则是出身在富裕家庭,平日生活在贵族资产者圈子里,对当时的社会冲突、劳苦大众和普通知识分子的遭遇没有切身体验,所以他的创作就欠缺这方面的内容。他的音乐以描写自然景物、表现神话题材和抒发个人富于诗意的感情为主,例如《仲夏夜之梦》和《芬加尔洞穴》等等。所以说每一部作品都是作曲家情感的流露,都离不开自身的感情体验,情感体验激发了音乐家的思维能力。
二、欣赏作品情感体验概述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由音乐要素(音高、音色、节奏、和声、速度等)有机组合而成,这些都是构成音乐作品的表象,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还必须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认识和熟悉,结合自己的联想和共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或心理上的情感反应,音乐情感体验是对音乐情绪的品味的验。于润洋在《音乐美学史论初稿》中指出“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相似点,那就是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开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正是这二者之间得以沟通的桥梁。”如欣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前奏曲》等,能感觉到俄罗斯大自然的无限宽广、辽阔和优美。斯科里亚宾的交响曲《狂喜之诗》、《普罗米修斯》,使人顿时体验到20世纪初俄罗斯生活所面临的暴风骤雨之前的气氛。再如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在听完柴科夫斯基创作的《1812年序曲》后评论说“这一深刻的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响,它用一种新的东西攫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气魄雄浑地表现了这一庄严时刻,及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情感正是经历了音乐欣赏的全过程才能获得的。”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随着欣赏者本身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对音乐情境的情感投入,这种情感体验会越来越深刻和丰富,而且永无止境。
三、表演作品情感体验概述
表演是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例如文学作品、绘画的重要特征。文学家写完一篇散文,读者可以直接读到它;画家完成一幅画,人们可以直接看到它。而音乐家完成一部作品后,欣赏者不能直接看到它,只能通过演唱或演奏作为中介才能感受、体验到作品。英国指挥家亨利•伍德说“音乐是写下来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中体会到。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提到他咋呜咽的箫声中的感受“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如果没有琵琶演奏者和吹箫者的惟妙惟肖的表演,就不会有文学家如此深切的情感体验。声乐作品的表演也需要演唱者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演唱者运用唱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抒发思想情感的,如果只注意到声音质量,而没有体会到角色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心理状态,那么唱出的声音就不能打动观众。所以在声乐表演中,仅靠声音是不能把作品的内涵表现的细腻透彻的,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出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才能更加传神达意,提高演唱的整体水平。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音乐表演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的注入,引起深层次的心理体验,赋予作品无限的生命力,使作品形象再现。演绎音乐作品,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著.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71
[2]于润洋.音乐美学史论初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2,第7页
[3]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第110页
[4]亨利•伍德.论指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20
[5]吴文漪.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第104页
[6]沈湘. 沈湘音乐教学艺术 .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