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全部人类的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高校生命伦理教育是文化理解和文化自觉的过程,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形成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意识和理念。
一、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毛泽东曾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说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教育也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而生命伦理教育也离不开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可以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克服困难,善待自己,珍惜别人,树立对生命的责任观念,有效地预防大学生人格分裂、行为失控、催残生命等现象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
二、大学生生命伦理意识的缺失
生命伦理观意识是指个体对生命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它的重点在于理解生命的内涵,珍惜生命的存在,了解生命的责任,培养生命的情感,构建完美的人生。首先,大学生自身生命责任意识欠缺。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自我生命成长的关心,更主要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热情和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的频发表明大学生头脑中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责任的意识,不能正确地理解生命责任的内涵。各种渠道渗透进来的诸多不正之风也使他们缺乏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对精神生命的追求意识。其次,对他人生命的轻视。现今大学生的内心存在对他人生命冷漠的现象,片面地认为自我生命的珍贵,把对生命的责任看成是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忽略世界万物的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些纷杂、色情、暴力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对他人生命的认识和态度深深陷入了迷茫和危机中,在生活和学习交往中极易产生摩擦和冲突,使其行为失控,做出极端事件。
三、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不足
首先,高校教育的本质出现偏差。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加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现代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常常处于单调沉闷的生活之中,学校缺乏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忽视了为之提供安身立命的终极教育。
其次,高校生命责任伦理教育的缺失。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承担着责任,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对自身生命负责。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存在缺陷,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责任意识。当前出现一系列大学生自杀、伤害生命的行为,都是生命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最后,高校敬畏生命伦理教育的缺失。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所提出的“敬畏生命”的含义是:不仅仅对人类的生命保持敬畏的态度,而且还要对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的生命都保持敬畏。高校教师对生命伦理教育不应是照本宣科的理论传授,需要用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来善待每一位学生,对他们充满生命关怀,维护生命尊严,引导大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和伟大。
四、加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格魅力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他们认识生命的意义,把人与人、人与之然的生命价值结合起来,改善自身状态。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首先,要学会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对生命负责,才会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其次,关爱他人和其他生命。卢梭认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心中都是可以找到它的根底的。”大学生要学会对他人给予充分的尊重、包容、关怀和理解,学会与他人共处,用对话沟通的方式走进他人。最后,生命是神圣的,要学会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可使大学生自觉地认知生命,形成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生命伦理观念,从而维护生命的尊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命素养,帮助大学生建立尊重、平等、互爱的观念,认识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规划出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将生命伦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高校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伦理价值观。一方面,生命伦理教育是一种包含道德的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德育,将生命伦理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评价体系中,改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道德教育体系,规范大学生德育成绩的评定。另一方面,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增强生命意志力,端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例如,开展大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目标的教育,正确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追求人生目标。开展生命关怀教育,让学生学会沟通与互动、尊重与宽容,倡导师生之间的整体和谐。开展大学生人格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坚定信仰、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生命伦理教育是以生活为载体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把生命理论教育融人其中可有效地预防生命伦理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
3.营造良好的生命伦理教育网络环境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学生上网的责任意识,提高对信息来源的利用和判断,加大对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认知。一方面,学校要杜绝发布“垃圾信息”,提高大学生对真假善恶信息的判断和应对能力,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伦理,引导和控制大学生上网,防范大学生接触网上不良的信息,合理使用网络信息。另一方面,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的文化建设和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建立校园网络责任机制和网络管理机制,有效地过滤和净化网络信息,使学生接触健康、积极、绿色的有益信息。此外,校园网络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校园网络可以在网络客户端上设置限时程序,通过网络实名认证等限制大学生的行为,警示其承担的网络责任;通过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引导大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感情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建立大学生校园网路信息平台,设立校园邮箱,通过网络征稿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张鹏.论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J].南昌大学学报,2010(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4]张勇.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105.
[5]田秀云,白臣.当代社会责任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29.
[6][法]阿尔贝特·施韦泽.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8—129
[7][法]卢梭.爱弥尔: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