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幸福生活。一些现代的文化设施走进千家万户,农民在满足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在文化娱乐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教育,提高了自身素质,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紧跟时代步伐,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在如何进一步加快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方面作个粗浅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经济建设对资金投入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多,文化建设投入相对偏少,导致文化设施落后,制约群众文化发展。
二是文化网络建设。我们所说的网络,指的是县、乡、村、个体四级文化网络。县一级运转基本正常;乡镇就显得十分薄弱。大部分乡镇只有机构、人员和牌子。文化站内设施比较少。比如图书、报刊、器材等必需的设施十分奇缺,根本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村级文化室很不完善,大多只有牌子,没有实质的东西。近年来,村级虽然增加了文化协管员,但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培训不到位,素质偏低,缺乏必要的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一些文化个体户、群众文化组织缺乏经济扶持和正确引导,很不规范,四级文化网络不健全,“大文化”概念缺乏,群众文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文化市场化”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文化事业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公益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不热心,有的甚至为了局部和暂时利益,炮制贩卖精神垃圾,败坏了社会风气。而有些文化单位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又不注意文化产品的开发,缺乏“造血功能”,致使群众文化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政府对群众文化的观念。在小康社会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不少地方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单纯的“经济发展观”,把实现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只重视物质生活的小康,很少关注群众文化上的“小康”,致使群众文化进步与经济增长出现失调。
(二)要加快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本人认为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正确处理群众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正确处理群众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首先是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端正思想认识,从高处放眼,拓宽视野,树立“大文化”观念。把理论、思想、道德、社会、风尚、生活方式及教育、科技、文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等作为构建现代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培养“四有”公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任务。二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农村文化建设,把群众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在制定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时,把群众文化当作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做到既有远景规划,又有近期目标。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中,既要发展经济、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又要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求经济与群众文化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责任制为重点的工作机制。把群众文化建设列入各级党政年度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此外,在人员编制、事业经费、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落实到位,从而使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要抓网络建设,稳定基层文化干部队伍。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个体四级群众文化网络,是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近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群众文化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出现了“上重下轻”的现象。比如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少儿体校、文化广场、文化公园、艺术团,群众文化网络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实和提高。而在乡镇,电影院基本都拆了,有些乡镇文化站建在政府院内或偏僻的地方,给群众文化生活带来不便;乡镇文化站的图书资料少,大部分都是旧书,科技养殖类的新书很少;很多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和活动经费;文化站干部素质偏低,年龄老化,不能信任文化工作;村级文化室、文化个体户缺乏必要的扶持和指导,处于自由放任状态;网络的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解决以上问题,迫在眉睫,特提出如下建议。一、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领导要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人员编制、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抓队伍管理。特别要抓县、乡两级文化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的管理。乡镇文化站干部的业务素质总体来说还有待提高。要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自学、知识竞赛等形式,较为系统地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有条件的乡镇还要选送一批素质比较高的文化专干到省或中央一级对口院校去进修学习。三、抓责任落实。按照上级文化部门的规划要求,乘创建文明城市之机,加大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四、强化领导。县级文化事业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龙头作用,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个体户的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在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要加大投入,改善基层基础文化设施。
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乡镇一级尤为突出。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列入工作总盘子,认真规划,重点安排,制定积极可行的实施方案。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先急后缓、保证重点的方法,从年度财政预算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分期分批进行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只有这样,群众文化设施才能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繁荣和发展的新要求。
四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文化建设具有不同于经济建设的特殊要求,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效益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因为它主要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有些精神产品或文化产业,直接的经济效益可能很少,但对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却很大。因此,群众文化应当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挥各级文化网络的整体功能,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在坚持社会效益放在第一的同时,我们也应重视精神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如今,精神文化产品的属性日益凸现,其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群众文化应当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因地方财力比较困难,更应注重这一点。否则,群众文化活动就难以开展,群众文化的发展就缺乏后劲。
要提高群众文化的经济效益,一是要办好文化产业,多业助文。要采取多渠道集资,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单位设施设备的作用,走出一条依靠阵地办实体,办好实体促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和造血功能,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新格局。二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群众文化产业的兴办和发展上,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来进行规划和实施,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三要发挥文化部门的人才优势,讲究艺术魅力,提高艺术水准,遵循市场规律,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上下功夫,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四是用足用活优惠的文化经济政策,吸引文化专业户参与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管理,用股份制的办法引进社会资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