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质量是衡量统计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它也关系到统计调查机构的声誉。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基于有偏差的统计数据得出的分析结果是有偏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效的。更严重的是,统计数据质量还可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统计数据质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本文分析了2000年以来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文献,从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以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力求归纳得到提高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的方法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涵义
判断统计数据的质量的高低并不仅仅意味着统计调查数字的准确性水平。统计数据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应该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认识。在国际上,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从统计数据的使用角度看,统计数据质量的定义主要包括准确性、及时陛、完整性、可获得性以及方便性五个方面。事实上,国外很多国家也是根据这五个方面再结合具体情况来定义的。
尽管国内还没有明确地对统计数据质量下一个定论,但很多学者也是根据以上提到的五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杨辉指出应从三个基本层面把握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一是核心质量,是指统计数据真实性与时效性;二是形式质量,是核心质量的保障,包括统计法规是否完整等方面;三是附加质量,是核心质量的扩展与延伸。纵观上述文献,可以这样定义统计数据质量,即统计数据质量是以准确性与及时陛为核心,兼顾可比性、可获得性、可解释性与可衔接性,以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标。
二、中国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统计数据存在问题
中国统计数据质量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孟连等指出国外一些正式研究报告并不否认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只是基于统计数据的增长率可能偏高_4]。KatsuhideTakahashi指出中国的GDP核算是偏高的,并且说明中国每年公布的GDP其实是处于MPS体系下的TOVS(TotalOutputValueofSociety,社会总产值)。
由于统计数据质量的核心之一是准确性,因此国内学者主要从准确性这一方面来讨论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刘奇指出在以总产值为评价指标现阶段,片面追求数量与质量是统计数据质量的实质问题,这不免会引起谎报瞒报。汪慧芳等从三个方面指出弄虚作假的主体来源:填报单位虚报瞒报;统计“双基”工作薄弱;地方领导对统计数据人为干扰。截至2010年4月25日,除上海和西藏两区市外,中国29个省区市都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单。28省区市(除新疆外)一季度GDP增速超越了l1.9%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l8个省区市的增速超过15%。尽管各个地区统计方法与全国统计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如此之大的统计差别可以说明问题的存在。
当然,在统计数据的连贯性、及时I生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历史问题或者其他原因,统计年鉴上有些指标数据是不连贯的,且存在缺失数据情形,这给数据使用者及研究者带来了不便。在不同阶段,指标名称及含义可能会发生改变,指标的可衔接性、可连贯性也存在问题。比如,财政、银行、保险和海关等有些数据并不十分全面,这使得各部门之间数据的衔接性不强,同时也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
(二)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的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统计技术、统计体制、统计法规等三方面来论述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1.统计技术
(1)统计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统计调查需彻底改变依赖全国统计报表的现状。由于抽样调查与各级政府管理经济的特点不相适应,易于形成各层级都注重抽样调查或者上级作抽样调查、下级为上级总结报表的情况,这削弱了抽样调查手段的优越性,从而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基础力量薄弱。统计工作基础力量薄弱以及基层单位任务繁重也是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的因素。各项调查增加,专业统计报表也随之增多,并且要求严格,而基层统计部门人员并未随之增多,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这就可能致使相关人员敷衍了事、“闭门造车”等。因此,在现有的人力、财力下,要想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是有一定困难的。
基层统计人员专业素质。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队伍稳定和统计数据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提高统计信息最基础、最原始数据的源泉是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积极性。黄小舟指出第一次经济普查中,人员抽调难、培训质量难保证等使得经济普查中数据质量留下了隐患【。在统计调查时,由于参与统计工作人员不能准确理解指标,或者指标本身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使得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统计数据人为因素。由于统计法执行不严,再加上中国现行评价政绩的标准,这会使得“数字出官”,进而导致“官出数字”。
统计调查目的复杂化。中国目前对调查问卷回答的法律保护相对较弱,因此随着调查目的复杂化,人民回答意愿将会减弱,尤其是涉及收入等隐私问题。通过统计调查获取真实数据的困难将会越来越大。
(2)统计数据的汇总
可靠的统计数据的产生需要高水平的归纳总结和高质量的梳理。对原始数据的整理以及处理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现阶段统计加工整理环节存在严重问题。有些单位仍主要采用手工方式,工作粗略,计量失真,数据质量差且反馈迟缓。现行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不够科学和完善,这将导致即使原始数据准确有效,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此外,低水平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保留并放大了手工汇总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因此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3)统计数据的管理
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以单项数据质量管理为主,缺乏综合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中我国主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组成数据质量的其它方面没有进行充分关注。另外,在评估过程中,没有让公众和用户充分参与,缺乏透明和有效的监管机制。
2.统计体制
(1)统计机制缺乏足够约束能力
由于各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与上级单位的统计部门除了报表外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在向上级单位的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时随意l生较大,上级统计主管部门对他们的约束力不大。基层统计数据反映了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又为上级部分汇总,故被视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经济发展水平的评比依据,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会将统计数据向自身有利方向发展。
(2)当前统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这种缺陷主要来自官方统计机构统计管理各种行业和企业或公共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统计机构是与行业管理机构相联系而不是直接与具体的公司企业联系。而最近几年,随着行业管理机构被取缔,政府统计机构直接监管企事业单位,虽然精简了机构,但是在目前统计技术等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使得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脱离政府统计机构的监管。
(3)统计投入不足
虽然统计部门资金得到加强,但仍跟不上当前任务增多幅度。长期以来,由于基层统计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福利待遇与其他行业(比如会计)等相比差距很大,因此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事统计l二作,加上统计工作比较繁重,这就可能使得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可能会引起统计数据不准确。
3.统计法规
统计法应该成为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指导统计人员工作最有力量的工具。国外的实践证明,凡是拥有比较规范的统计法律法规的国家,相应的统计数据质量也是相当可信的。在中国尽管也有统计法,但是颁布间不长,要成为强有力的武器需要长足的发展。中国统计方面的制度法规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
三、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测方法
科学的研究与决策的基础是准确而充分的统计信息,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与监测是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而正确、合适的评估监测方法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前提。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与监测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根据内容的不同,相关研究可分为基础性、逻辑性、数理性和相关性研究四部分。
(一)基础性评估
基础性评估从统计工作的规范程度、统计基础的可靠程度、统计报表的准确程度和统计数据的合法程度四方面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
(二)逻辑性评估
逻辑检查是利用相关数据间的平衡关系束矫正数据。只要相关的经济指标之间逻辑关系没有大的矛盾,就可以接受这些数据,目前各级统计部门检查各种统计数据质量时普遍使用这种方法]。
(三)数理性评估
数理性评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所形成的一些理论或经验公式,将调查汇总得到的数据代人公式,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得出结果再与规定的标准值比较或与其他国家、地区同一指数比较来评价数据质量。目前常见的数理性评估方法有抽样调查、异常值及误差检验、趋势预测法、事后预测及反常结果判断、多指标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等。
(四)相关性评估
相关性评估是基于多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开展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变化影响着另一个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变化。通过相关系数和图谱等方法判定统计数字的可靠性。利用两个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己知的正确指标来检验另一个指标。常用的相关性评估方法有:相关指标对比法、比重评估法、运用平均数相对数比较方法、运用联系推理方法。
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与方法
在以抽样调查为主要调查方式的情况下,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抽样的原始资料的偏误。因此要保证高质量的统计数据的产生,就必须仔细分析数据收集过程中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这些因素对统计工作的影响。
1.建立科学、完整、规范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
中国于2002年加人GDDS(数据公布通用系统),但现阶段官方没有公布统计数据质量的定义。现有的文章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定义是根据准确性、及时陛、完整性、可获得性以及方便性五个方面来归纳的。官方并没有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也就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来衡量统计数据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这样也就间接地增加了统计法执行的难度。
2.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首先,应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统计数据原始资料“直接出自”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之手,因此应重点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有的学者也指出统计违法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基层统计工作者素质不高造成的¨。。。其次,应增加基层统计投人。政府必须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理论水平、法律意识和工作能力;增加基层投入以引进优秀统计人才;增加工资以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更新统计调查设备以保证统计调查顺利进行。
3.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项统计改革的组织保证,也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重要的环节。统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统计自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很难满足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对改革现行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实行全国“统一领导,垂直管理;排除干扰,统计实数”。
4.健全统计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改革现有政绩考核制度
这两个方面是看似是独立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共同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统计法的自身特点使得对统计违法行为界定及处罚不明确且数量不多。因此,必须增加对统计法的宣传、学习,全国各地方统计局可以开展学习新《统计法》活动,提高统计法律意识。建立高效的干部评级制度,不仅仅从政绩考核,还要考核各个地方可持续发展以及官员自身素质等方面。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还需要外部监督。
5.实施统计数据的全程控制
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过程”的结果,所以必须对统计调查、数据收集、统计核算、统计分析、统计报告
统计服务、统计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兼顾、系统优化]。在上述各个环节中,统计调查与数据收集作为统计数据的来源,予以应该着重控制。
6.建立用户反馈机制
统计数据质量是否好坏最终是由数据的需求方决定的。杨辉指出,数据质量的核心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让用户满意]。数据质量管理的过程应该是透明、公开的,完善这一点可以通过正式会议、非正式讨论、用户问卷等调查方式了解用户对数据质量(包括发布数据的时间、内容、方式以及收费标准等)的意见和建议。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对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集中反馈处理,以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五、对当前“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的述评
近些年来,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成果。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是当前统计学术研究的重点,准确理解“统计数据质量”内涵,挖掘影响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建立正确、合适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测方法对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具有长远的价值。目前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对于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持续走热
学术界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取得了可喜成果,不少高质量的文献发表在《统计研究》等杂志,为相关研究成果的普及做出了显著贡献。
2.研究角度趋向多元化
正如上文总结,当前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角度呈现多元化趋势,有定义研究、问题研究、影响因素研究、评估方法研究、政策研究等。多元化角度的研究构成了对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的整体框架。
3.由单纯的理论研究扩展到理论研究与方法应用研究并存
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后发现,对于中国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方法的研究从仅局限于统计数据质量的定义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逐渐转变为开始研究相关的评估方法及改进政策等。近些年,大量的数理方法被引人数据质量的评估监测,这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当前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很少有“统计数据质量”宏观层面的研究。对于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的深度和创新程度有待提高。另外,当前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监测的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只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实际中无法普及应用,这主要是由这些方法的应用过于复杂造成的,因此今后应该加强对相关方法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金昌.论什么是统计数据质量[J].统计与决策,1998(9):6—8.
[2]田静.关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21):43—44.
[3]杨辉.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与控制[J].统计与决策,2007(19):1.
[4]孟连王小鲁.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J].经济研究,2000(10):3—13.
[5]刘奇.统计数据质量探析[J].中国统计,2002(1O):15—16.
[6]汪慧芳,柏琳琳.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