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和国内调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双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经济呈现出贸易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减速等重要特征。此背景下,分析短语影响因素有利于短期宏观政策的制定,维护经济平稳增长。
关键词:宏观经济、 产业结构、 国际贸易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1]。
1 代表性我国宏观经济短期模型简介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已经低于10%,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比重非常接近。这决定了,当前及今后较短时间内,工业生产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不会改变,但是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调整,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升。根据小岛清的“雁阵理论”,较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转移出国内,腾出的空间将接受中等发达国家的外迁产业。
国内很多研究机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宏观经济短期模型,它们充分考虑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各类影响因素。
国网能源研究院出于研究电力需求创建了《宏观经济月度模型》,它将宏观经济划分为财政预算、工业、外贸、货币、价格、投资、居民收入、国民经济核算八大模块[3],选定了82个变量。外生变量有汇率、存款准备金率、预算结构、税率、关税、名义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出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价格、外商直接投资、世界GDP增长率。内生变量则主要涉及存款、居民消费价格、出口、进口、固定资产投资、外汇储备、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GDP指数、M0、M1、M2、工业增加值等。
出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政治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hina_QEM)则将宏观经济分为金融、消费、投资、收入、政府财政、对外贸易、价格七大部分[4],选定17个外生变量和70个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有经济活动人口、期内新发行国债、折旧率、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人民币汇率、10国GDP(中国的主要贸易国)合计、进口价格指数、固定自查投资价格指数、总人口、一年期存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税率、失业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口价格指数。内生变量主要有收入、进、出口额、政府投资、消费、M1、国内非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储蓄等。之后,出于对开放经济下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的互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开放的多国(地区)宏观经济季度模型(MCM_QEM)将中国的经济分为收入、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贸易、金融、价格、人口与就业八个部分[5],包含的变量基本相同。
中国人民银行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建立了季度计量经济模型,2001年投入使用,它将经济氛围总需求、总供给、货币、物价、劳动力、政策规则六部分,包含的变量与前述模型相近。此外,还有中国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际大学联合开发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将M2外生,对宏观经济的分类方式和包含的变量与前几个模型类似。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主要短期影响因素有国际贸易、投资、消费、产业结构。
2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因素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1) 国际贸易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近三年的数据看,我国国际贸易呈现如下特点:受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的加深,国内经济波动受世界经济变化高度一致,导致进出口总额、进口、出口贸易同比增速高度相关;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速的减缓和人民币升值影响,进出口、进口、出口同比增速均缓慢减缓,在2013年5、6月趋稳,7月出现回升态势;受美国制造业回归政策、欧盟经济增长缓慢、中日磨蹭不断等因素影响,我国与其贸易增速不断下滑,同时受到国内人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上述国家与我国的加工贸易占比不断下滑,传统的“三来一补”类加工贸易,同比增速比同期出口增速下行更为明显,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呈现出稳定下行;受我国积极扩大与香港、台湾、东南亚国家联盟的贸易努力下,出口增速快于平均水平,出口额占比也不断增加,中国对香港和欧盟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2) 资本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我国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呈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两年来温和下行,但是产业间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受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刺激政策影响,第二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国内“调结构”政策的指导下,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发生变化,鼓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抑制第二产业中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行业的投资,最终使二产产业投资增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从2011年年初的41.4%降到2013年五月份的15.3%,呈现出波动下行趋势,在今年前几个月逐渐趋稳。同期的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呈现出“U”形态势,2011年年初28.6%,到了2012年年中触底到16.8%,在今年上半年上升趋稳,前5月累计增速在26.6%。
(3) 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
受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支持,未来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会持续快速增加,以2012年为分界点,之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农村低于城镇,从之后,多数时间,农村高于城市,但是受人口比例减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与城市差距可能会缩小。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大约是农村的3倍,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城市远高于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远大于农村,当前约是6.5倍。
(4) 产业结构特点及原因分析
刘志杰(2009)运用时间序列计量技术对我国1978-2007 年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变加快,但经济增长并不与其完全一致变化,以及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对实际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不一样[6]。王展祥(2009)以 1978-2004 年中国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得出普遍存在的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倒“U”型曲线在中国并不成立,说明中国结构变化滞后于经济增长[7]。
当前,中央要求经济增长要“调结构”,既要在产业之间,如二三产业的比例,又要在产业内部,如电子、信息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与电解铝等高能耗、低附加值产业的比例。受国外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投资增速下降、消费增长放缓影响,二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和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速下降;自2010年开始增加值累计增速及生产总值累计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受到国内“调结构”政策影响,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使国内二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在2012年后增速呈差异化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延续了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缓慢增加,两者形成交叉形态。
(5) 自然资源因素
能源、环境等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由农业转向工业或者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如果发展不足将限制经济增长,其充分发展则有助于该国形成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但一个国家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或者电力供给充足的阶段,经济的发展将带动电力需求和发展。如果二者处于均衡协调发展阶段,二者存在互相的促进作用[8]。
国内学者对自然资源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机制探讨非常丰富。张孝宇等(2011)依据我国 35 个大中城市 1998-2007 年的样本,基于 C-D 模型得出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对我国 35 个大中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弹性系数,表明建设用地面积每增加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可拉动二三产业产值增长 0.4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要素每增加 1%可分别拉动二三产业产值增长 0.520%和 0.114%[9]。杨冕,傅素英等(2010)分别运用不同的数据样本证明了 GDP 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10]。
1)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关联度高,在能源供给能力过剩的背景下,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用能需求也呈下降趋势,表现为电力和粗钢生产量都经历了先降后升的“L”形变化,并呈现出相关系较高
3 结论
宏观经济具有复杂大系统的特点,发展经济必须要多管其下,也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看,可以采取下属措施:
(1) 贸易结构多元化,包括贸易伙伴和贸易产品结构。
(2) 资本投资应该走市场化道路,提高资本利用效率,破除二元弊病。
(3) 消费要走合理化道路,提高消费品消费,降低大额消费价格。
(4) 产业结构不仅要在产业间调整,更要在产内内部实现有低端到高端的转变。
(5) 自然资源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开采利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宏观经济 [M]. 百度公司. 2013.
[2] 陈佳贵. 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 胡兆光. 2010中国电力需求展望 [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4] 何新华, 吴海英, 曹永福, et al.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China_QEM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 何新华. 多国(地区)宏观经济季度模型MCM_QEM [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6] 刘志杰.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测算及其评价 [J]. 统计与决策, 2009, (23): 80-2.
[7] 王展祥. 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1978~2004——基于中国Panel-Data的实证分析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 (08): 54-60.
[8]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 杨冕, 杨福霞, 陈兴鹏. 中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模型的实证检验 [J]. 资源科学, 2011, (01): 163-8.
[10] 张孝宇, 张安录, 蔡银莺. 土地要素投入对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 [J]. 生产力研究, 2011, (09): 154-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