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文学史最早上溯到17世纪英国殖民者殖民jE美时期所产生的书信、日记、布道文、演说稿等实用文体。此外,作为殖民文学的开端的还有一类反映清教意识形态和工作伦理的、理论性较为突出的布道演说和议论文,如温斯罗普演说稿《基督仁爱的一种方式》。本文通过解读温斯罗普这篇演说稿,分析文本中体现出的清教道德和美学思想,指明其在北美文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美国文学;温斯罗普;《基督仁爱的一种方式》
一、早期北美殖民文学概览
美国文学史上一般将北美早期文学的发生追溯到英国殖民者拓殖北美时写下并流传开来的书信、日记、布道文、演说稿等实用文体,例如,1624年出版发行的约翰·史密斯(JohnSmith,1580—1631)的著作《弗吉尼亚通史》(TheGeneralHistoryofVirginia)。约翰·史密斯出生于英格兰农民家庭。他于1607年随首批英国移民在弗吉尼亚公司安排下抵达北美,参与了第一个英国殖民据点詹姆士城的建立,后被推举为北美弗吉尼亚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和总督。为了吸引更多的移民离开富饶的欧洲而投身到艰苦的拓殖生活中来,为了争取公司和公众的信任,他写下了字数不菲的文稿。这些或在亲友问流传或登载于英国报刊上的信件和日志,于1642年被辑录为一本小册子——《弗吉尼亚、新英格兰和塞莫尔群岛通史》(TheGeneralHistoryofVirgini.a,NewEngland,andSummerIsles),简称《弗吉尼亚通史》。书中详细描绘了殖民地迥异于欧洲的自然风情、秘的印第安部落、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语言平实亲切,既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又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布雷福德(WilliamBradford,1590—1657)的《普利茅斯殖民地》(OfPlymouthPlantation)是美洲早期文学作品的又一典范。布雷德福出生于英格兰一个家境富裕的自由农家庭。布雷福德少年时代体弱多病,无法帮助家人从事田庄管理和劳作,常年闭门阅读《圣经》和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他也经常去教堂聆听清教牧师们的布道,与约克主教等主张对国教进行改革的清教激进分子从往甚密,以至于他十八九岁即成为清教分离派的坚定的支持者。在30岁那年,他成为著名的“五月花”号移民中的一员,随同其他100多名“朝圣者”抵达今天的马萨诸塞湾。上岸后,布雷德福亲率探险队对海岸沿线进行了考察,选定了适宜的殖民据点,即后来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的中心。从1621年至1657年,布雷德福断断续续做过五任普利茅斯殖民总督。不过,他为人们所铭记的,主要是他的《普利茅斯殖民地》。这部书记述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创建过程和1621—1646年间殖民地移民们的生活,使后人得以了解清教分离派为了摆脱宗教迫害,寻找崇奉自己信仰的“人间天国”而进行移民拓殖的壮举。更为重要的是,该书体现了作者内心最朴实的~面,它时时从一个严谨的清教徒内心出发,将现实生活与《圣经》进行对比,揭示现实生活的艰辛以及这种艰苦生活在涤荡人心方面的巨大作用。美国早期文学除了上述详尽记叙殖民地生活的日志、书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即反映清教意识形态和工作伦理的、理论性较为突出的论述文和布道演讲。前者向文明的欧洲报告蛮荒的北美生活,如这块大陆上的吃穿住行、农耕狩猎、旅行景观等新奇见闻,后者则往往退缩回内心,在这“山巅之城”展开灵魂问答;前者语言朴实清新,且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后者主要涉及宗教、政治和生活工作伦理的探讨,具有强烈的形而上的意味。本文以温斯罗普(JohnWinthrope,1588—1649)的《基督仁爱的一种方式》(AModelofChristianCharity)为例,来具体分析这类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二、《基督仁爱的一种方式》演说的时代背景
温斯罗普出生于英格兰一个富裕的乡绅家庭。他15岁就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修法律,毕业后做过律师和法官。温斯罗普从小对研习宗教教义兴趣浓厚,曾潜心研究过各个版本的《圣经》和一些著名牧师的布道文,再加上其家庭和教育背景上的优越感,他骨子里的精英主义思想最终演变成为他的清教救世论。在17世纪20年代,英格兰动荡的政治环境导致经济的不景气,温斯罗普的乡间田产收入锐减;新任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敌视清教徒的政策,导致他失去了官职和薪俸。1629年3月,一批清教徒获得了移民特许状,成立了马萨诸塞湾公司,他们决定移居新大陆,以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清教乐土。温斯罗普决定加入该公司的移民计划,他卖掉家产,带领全家一起远赴北美。1629年10月,温斯罗普当选为未来殖民地的总督,并于次年3月,率领男女老幼共2000余人,分乘三条帆船,从南安普敦起航,朝北美大陆进发。
温斯罗普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角色和责任。在漫长的旅途中,在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温斯罗普在旗舰“阿贝拉”号上对全体移民们发表了题为《基督仁爱的一种方式》的演讲,阐明了清教徒移民北美,建立人间天国的宗旨和设想,分析了此次远航及未来拓殖的困难,鼓励移民们以基督般的仁爱精神团结互助,建立一个“山巅之城”。这次移民是成功的,在他们之后约两万名清教徒涌人北美,促进了新英格兰的繁荣;而温斯罗普的“山巅之城”的概念从此也广为流传,深深地渗入后来的美国文化之中。
三、《基督仁爱的一种方式》演说解析
这篇演讲的命定论色彩浓厚,基调显得冷静淡漠。演说开头指出:上帝以其至圣至明之天意,如此安排人类之境况:在任何时代,必定有人富有,有人贫贱;有人显赫,有人卑微。
任何渎者初读温斯罗普的演讲,很容易产生演讲者宣扬传统的等级观念,认为贫富、贵贱、社会地位高下之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英主义观念。但是,温斯罗普认为,上帝这样的安排其实是有深意的。演说指出,贫富贵贱之别是上帝的有意为之,而且正是上帝显示仁爱之心的一种方式。上帝是万能的,他怎么会让这个世界显得那么的单调呢?“他乐于展示他的力量,这种力量维持着生灵之间的差别”,人和人之间有差别才能“与他创立的世界其余部分相一致”,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而且,上帝“乐于展示他的伟大的荣光”,但伟大的上帝绝不会屈尊事事躬亲,“正如帝王因拥有诸多臣子而享有荣耀。伟大的王者必定有着众多仆从,他相信,通过仆从分发其恩典比通过他本人之手更令他受众人尊重。”开篇这几句话一下子打开了移民们的心结:人有贫富贵贱,正如人比之于动物,有高贵低贱之分;也正因为这种区别的存在,这个世界才精彩纷呈!这是合乎《圣经》教义的!
温斯罗普没有过多纠缠于贫富物质社会地位不同的探讨,笔锋旋即转向人的灵魂方面,即上帝对我们人群作了贫富贵贱之别后,我们该怎样回应上帝这种安排?他有更多机会来展示他的精神之功效。上帝的精神作用于奸邪之人,调整并约束他们,这样,富人权贵不至于吞噬掉穷人,也不会让贫贱之人起而反抗摆脱他们身上的枷锁。在获得重生的人们中,在赐福于他们时,正如同赐福于人中之骄子时,赋予他们爱、怜悯、和善、美好的气质与性情;在贫穷和低贱之人那里,赋予他们忠诚、忍耐和服从的美德。
也就是说,财富地位是一块砥砺精神的试金石。在秉持文化精英主义的领路人温斯罗普看来,财富“赐福于人中之骄子”,同时“赋予他们爱、怜悯、和善、美好的气质与性情”,与此同时,弱者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如果有不满于现状而心怀奸邪之念的话,必须牢记上帝的警示,“上帝的精神作用于奸邪之人,调整并约束他们”,最终养成“忠诚、忍耐和服从的美德”。就这样,温斯罗普对移民们尤其是地位低贱、贫穷绝望的普通移民作了一次极佳的心理疏导:放下心中的芥蒂,养成隐忍的美德吧!同时,温斯罗普对移民中的有产者发出了保持“爱、怜悯、和善”的美好气质的呼唤。
精英与大众、富人与穷人是相互依存的。不管属于哪个阶级,都渴望财富。温斯罗普再次揭示了清教的财富观——创造财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金钱并不属于个人,人间的金银不过是暂时存放在人的手中的,金银等财富永远属于上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教徒们努力工作的目的,一则以财富来“荣耀上帝”,再则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财富观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慈善观念。不少美国人在辞世前将毕生积累的财富捐献给社会而不遗留给子孙的做法,背后即有这种宗教观念的支撑。
这么说,仿佛就是加尔文教命定论的翻版或重申,也许会让跟随他远渡重洋的信徒们绝望。难道,此次前往新大陆,就不会有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了吗?不是的。温斯罗普围绕“仁爱”(chanty)进行了发挥。温斯罗普用“仁爱”一词,不仅指上帝对人的仁爱,也指人类相互之间的仁爱。他首先回顾了前基督教时期,虽然神的恩典还未降临,但人们在自然法之下,已经发展出人和人之间的兄弟情义,尤其是对于弱者,人们自然而然会心生恻隐之心。在神佑法出现之后,人们理应比以前做得更好,人性理应比以前更高贵:我们相互之间的行为,在正义和怜悯这两方面,由两种律法支配着:自然法和神法(即天道法或神佑法)福音法同样提出了时代与场合的不同:有这样的时代,基督徒必须将自己的所有一切都卖掉,赠送给穷人,那是使徒时代。有这样的时代,基督徒(尽管不是给出全部),也必须超出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如马其顿时代。同理,在(未来)艰难困厄之地,在为本教特别奉献之地,呼唤高度的慷慨。最后,当没有任何其它方式帮助我们的教友摆脱困苦之时,我们必须以超出自己能力的勇气来帮助他,而不是将他留待上帝的神力或神迹的救助之手。
自然法教人向善,神法则赋予了基督徒更高的要求。在自然法和神法两分的思想前提下,温斯罗普反复强调移民们的基督徒身份。作为新天地里奋斗的一名基督徒,其行为理应符合更高一级的神法,爱己爱人。温斯罗普告诫移民们,在新的拓殖地,在新的起跑线上的人们,将来的命运绝不会那么一致,一定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之分。必须协调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而对于每一个个体,在恶劣的环境下,必须具有生存斗争的心理准备。最后,温斯罗普向移民们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由是,上帝和我们之间的伟业就出现了。我们为这项工作与他立约。我们承担了一项使命,上帝允许我们起草立约的款项。我们声言在这些和那些目标之上开创这些和那些事业。我们在此恳求他予以帮助和庇佑。现在,如果上帝愿倾听我们的祷告并将我们安全送达目的地,那么意味着他批准了这个契约并签署了我们的使命,并且将期待此约中各款项的严格实施;而如果我们未能遵守这些包含我们在此提出的各项约定,并期瞒上帝,如果我们堕落于此世俗世界,营营苟苟于俗务,为我们及子孙谋求私利的话,上帝定然雷霆震怒,并降罪于我们这样的人,并让我们知道违约的代价。
温斯罗普这篇演说逻辑清晰,充分展示了一个持正谨严的清教领袖的坚定意志和信念。对于读者而言,此类作品带有经院论辩的痕迹,逻辑展开过程不易把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现代英语发展成型时期,古英语的痕迹也有残留,如随意的词性活用、句子中不必要的双重否定、松散的句子结构等语法现象较为普遍,这也是造成现代读者阅读障碍的一个因素。作品中上帝的“选民”思想的阐述,对未来艰苦拓殖的生活的预测以及对清教徒意识的探索,指导着移民们的行为举止和内心世界。这篇关注人的精神价值的布道文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简洁明快不加修饰的语言风格反映出清教的美学道德理想,带有殖民地文学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