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国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和追求成本领先策略的要求,把建立标准成本体系作为加强成本体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标准成本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并对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责任划分、标准成本的结转、标准成本差异等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标准成本;制定;成本差异;分析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
(一)标准产量的制定
假定产品的定额工时与实动工时相适宜,直接生产工人的人员配置和实际需要的工种数量相适宜,则根据某一制造分厂直接生产工人的人数,计算出年劳动总量,再根据标准产品的定额工时,折算为标准产品的标准产量。以集团转向架分厂为例:转向架分厂直接生产工人为500人,标准产品为220K型转向架,则年标准劳动总量计算为500人}8点/天.人"21天,月12月/年=1008000点/年,220K转向架定额工时为2000点,辆,则转向架分厂220K转向架年标准产量为1008000/2000=504辆/年。
(二)标准成本的制定
标准成本按成本项目可划分为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成本、动能费、制造费、质量损失等。
(1)直接材料费,是指直接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及虽不构成产品实体但为形成产品实体所必需的且能可靠计量的消耗性材料。材料消耗标准由该产品的物料计划确定;材料价格标准可参照各材料的最新采购价格、最新市场价格、公司最高限价库价格综合确定。
(2)专项费,是为生产特定产品所发生的工装、模具、代理费、产品调试及交验费、国外产品交车及服务费等。标准成本应根据该产品的工艺方案、技术条件、销售合同等进行测定。
(3)委外加工费,是指委托公司以外单位进行零部件加或组装所发生的成本。
(4)直接人工成本,包括直接生产工人的工资及工资附加费。假定直接生产工人的名义岗位工资与其完成的标准劳动量相适应,各制造分厂的直接工资总额就等于该分厂直接生产工人的全年名义工资之和,工资附加费按照直接工资总额乘以既定比例测算。
(5)动能费,指为组织生产而发生的风、水、电、蒸气等动能成本。动能消耗量与产量相关较大的如风、电等应主要参照标准产量进行测算;主要用于办公场所和辅助生产的如水、蒸气等应主要参照生产场地和历史水平测算。动能费内部结算应制定并使用统一的标准价格,标准价格与实际成本的差异由公司承担并负责进行成本的还原,使各制造分厂动能费成本仅随消耗量的变化而变化,便于分清责任和分析、考核。
(6)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不能直接划分为具体产品的间接费用。其中与生产产量直接相关的如维修费、物料消耗、运输费、生产用T具、专用工卡模具等应主要依据单位标准产品定额消耗量并参照历史消耗水平测算;与生产产量相关不大的如管辅及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工资附加费、折旧费、劳动保护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等主要依据人均合理标准并参照当年预算分析测算。
(7)质量损失,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废品损失、设计变更损失、丁艺变更损失,以及在产品售后三包期内发生的产品三包成本。质量损失应按照销售收入或标准成本的一定比例进行控制和测算。
二、标准成本的责任划分
标准成本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前提是必须对标准成本的构成内容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将标准成本分解转化为责任成本。根据公司目前的机构设置及部门职能,标准成本可以划分为制造分厂的责任成本和事业部的责任成本。
(一)制造分厂的责任成本
制造分厂的责任成本是指制造分厂按其职权范嗣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成本。标准成本中制造分厂可以实施有效控制的成本项目主要有:超定额材料费、预算内退料、临时性委外加工费、人工成本、动能费、制造费、自责废品及三包损失。
(二)事业部的责任成本
事业部的责任成本是指事业部按其职权范围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成本。标准成本中事业部可以实施有效控制的成本项目主要有:定额材料费、专项费、标准丁费、质量损失(不包括已分清责任并结转或索赔冲销的部分)。
三、标准成本的结转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程序
(1)财务部按照年初各制造分厂人员及生产装备的配置情况,计算测定各制造分厂的标准劳动量并转换为标准产量,根据标准产量及参考历史水平,制定各分厂的标准工费,根据标准劳动量和标准工费计算出标准工值(标准工值=标准工费,标准劳动量)。
(2)事业部根据订单产品的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标准值、标准材料价格、销售合同、技术条件等资料,编制产品预算并报财务部审核批准。
(3)财务部审核批准事业部产品订单预算后,将产品订单预算按制造分厂进行细化、分解,转换为可操作的标准成本。
(二)标准成本的结转程序
产品按照订单式进行成本归集和核算。在产品订单完时,各制造分厂根据责任成本的划分,将属于自身的责任成本部分按标准成本结转当月完工产品,而将属于事业部的责任成本按在产品计算单中的实际发生额结转到完_丁产品。
四、标准成本差异
(一)标准成本差异的形成
标准成本差异就是标准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成本之间的差异。标准差异的形成具有客观性。标准成本差异按其形成因素可分为消耗差异和价格差异:消耗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消耗一标准消耗);价格差异=实际消耗×(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标准成本差异按其控制责任归属可分为:制造分厂差异=制造分厂实际责任成本一制造分厂标准责任成本;事业部差异=事业部实际责任成本一事业部标准责任成本。
(二)标准成本差异的还原
根据会计制度的要求,在产品实现销售时,应当将标准成本还原为实际成本。在实行产品订单成本归集、核算的前提下,当订单产品全部结束时,各制造分厂将属于事业部责任成本范围的成本项目按实际发生额进行全额结转,将属于自身责任成本范围的成本项目按标准成本进行结转后,在产品中剩余的差异即为其实现的内部模拟利润,在订单结束时也要全额结转到所属产品的对应成本项目中,从而实现订单产品全部成本项目的成本还原。
(三)标准成本差异分析
订单产品完工后,由财务部组织制造分厂和事业部对各自的标准责任成本差异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提出改进的措施及建议。标准成本差异包括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标准成本=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成本=(标准数量+数量差异)×(标准价格+价格差异)成本差异=实际成本一标准成本=数量差异+价格差异
五、标准成本制度有效实施的客观环境
(一)一体化的成本柱算体系
要提高标准成本的反映速度及效率,应对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整合,即标准成本从标准的制定、责任成本的确定、成本项目的划分到成本费用的归集、成本费用的结转直到成本报表的输出要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成本的输入输出均应封闭在一个系统中运行。
(二)完善的电算化系统
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等涉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没有一套完善的电算化系统是不可能实现的。公司目前已经实现了从设计蓝图经PDM自动形成材料消耗定额,通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调整后形成产品物料计划。物料计划的形成、材料的采购、成本发生额的归集、完成品成本的结转、成本报表等都已经在物流系统得以实现。这为标准成本的制定及差异的分析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权威的成本标准制定机制
成本标准的制定涉及到每个具体部门的核心利益,也是各单位利益冲突的焦点,因此制定标准的人员应由工程技术部门、生产单位、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的人员集体参与制定。标准成本应当是一种正常水平下的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现实性、激励性的特点。
(四)准确的材料消耗定额和劳动工时定额
标准成本分为标准价格和数量标准,按成本项目又可以概括地划分为标准材料费和标准费两大项。而标准数量的制定依据是材料消耗定额和劳动工时定额。因此,具体产品的标准成本是科学、客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消耗定额和劳动工时定额的准确性。
(五)标准成本的可控性和责任划分
标准成本只有转化为责任成本才能真正产生控制作用,而责任单位必须对责任成本拥有控制职能才能进行有效控制。对制造分厂责任成本中的固定性费用如折旧费、管辅人员的非计件工资等也应按标准产量进行量化,并根据实际劳动量进行变动性处理。事业部在执行公司销售最低限价和采购最高限价的前提下,必须拥有产品销售和材料采购的最终定价权。
(六)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制度化
标准成本差异反映了标准成本制定的科学性、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工作的效率、管理的责任等,而这些都建立在对标准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一种规范的成本分析制度,通过差异分析结果,便于公司决策层做出采取新工艺、新操作、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针对标准成本状况,做出销售经营决策。
(七)严格的经营责任制考核体系
将标准成本的所有成本项目都分解为各部门的责任成本,各部门再对责任成本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到具体班组、岗位,以使人人有指标、有压力、有动力。在对责任成本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并与业绩、工薪挂钩,形成经营责任考核体系目标化、规范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