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学生”的教育是职高类班主任工作中最难处理的问题。以班级工作中的教育案例,分别阐述了行为类、学习类和心理类“问题学生”的外在表现,班主任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说明教师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教育智慧和技巧,更在于对此类学生教育过程中所付出的真诚与耐心。
关键词:中职 问题学生 教育 案例分析
目前,按照学校的招生情况,我校每年招录的三年制职高生中,属于录取分数线在全校各专业中倒数的情况,班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1]。怎样正确对待“问题学生”,处理“问题学生”以及转变“问题学生”是职高类班级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几年我连续担任了几届职高班的班主任,班级管理难度大,任课教师无法正常组织授课,提到这样的班级就摇头,班级各项常规较其他性质的班级均有明显差距。作为班主任不论白天晚上,心里时时刻刻都紧绷着,担心班级学生有事情发生,尤其是班级里最操心的一些“问题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在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方法作了一些探索及尝试,现列举几例“问题学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给中职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素材。
一、行为类问题学生
学生外在表现:
杨姓男生,年龄16岁!该生在校的主要表现为寻衅闹事、打架斗殴、上课大声讲话、肆无忌惮地嘲笑,屡屡违反上课纪律、不服老师管教、顶撞老师,严重破坏课堂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该生思维活跃、头脑聪明,但对老师有较强的敌对情绪,遇事不论对错,誓死抵抗,不愿“低头”。运动会上表现积极,较为高调。后跟其他任课老师沟通,得出该生的这些行为,与其强烈的表现欲不无关系,目的是为了引起同学、老师的关注。
采取的措施:
1、经常喊该生到办公室做事。针对该生可能是想表现自己,博得关注的欲望后,笔者开始经常喊他到办公室为老师服务,如:分复习卷、领取模型教具、送材料甚至打扫办公室等,让该生在同学中很有面子,有了炫耀的资本。不出意料的事,该生毫无怨言,每次都完成得很不错,笔者适时表扬,并向办公室其他老师高调推荐该生的做事能力。有任课老师提出,杨某某,你做事能力是还行,我们都看到了,你们班主任很欣赏你;可你上课的表现…一点也不配合老师,专门捣蛋,让老师很为难啊!(笔者跟任课老师沟通后,故意在办公室说他。)杨某某听后,很不好意思的摸摸头。而我,看看他,朝他瞪瞪眼,表现出惊讶的表情,然后摇摇头。
2、深入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近距离接触和刻意的培养训练,该生已熟悉笔者的很多工作,成了得力的小帮手,而笔者与该生的距离随着平时的亲密接触,已不再那么的严肃。这时,笔者寻找夜自修值班前的空闲,找其到办公室单独谈心。首先,肯定他的工作能力;其次,简单分析师生间的关系,纠正他对老师发无名火,无故与老师为敌的不良心理状态;第三,指出任课老师和同学对他提出的一些不良表现,将不良表现分类:一类是很容易改正的,一类是短期稍有难度的。笔者在平时的班会课上经常让同学们自我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正确看待自己,扬长避短,让自己成长起来。因此,分析他的优缺点他很配合,并不反感,且能正确认识到老师是为了他好。这样,我们约定好先把容易改正的缺点改掉,如上课不随意违纪,服从老师管教,不顶撞老师等,其他的慢慢来。后面跟进向任课老师了解情况,阶段性地点评其表现。
产生的效果:
对该生采取有意识的接触培养,高密度的关注后,该生上课时故意大声讲话、嘲笑的现象明显减少,偶尔又违纪时,老师对其提出批评,也能目光柔和,不再对老师表现出强烈的敌意。随着,工作能力的增强,该生在班中也担任了纪律委员一职,在班中角色的改变,也使他不再闲的闹事了。
二、学习类问题学生
学生外在表现:
陈姓和刘姓男生,年龄均为16岁!这两位男生在校的主要表现为无心向学、无故旷课、上课睡觉,经常不完成作业,并因此跟教师对抗,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任课老师尤其对他们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感到非常头疼。后与两位学生家长联系,发现两个家庭有个共性,即家庭条件较优越,宠爱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既然孩子不爱学习,对孩子的学业也就不作期望,两家家长还经常帮助孩子撒谎请病假。其中,刘姓男生,经常因为不想做作业,而向家长提出退学。
采取的措施:
1、跟家长作好沟通,统一战线。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满怀期待的。虽然,经过小学初中九年的经历,这两家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已经失去信心,但希望孩子能够进步、成长的心是不会变的。笔者跟家长作好沟通,让家长理解学校老师的作法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让家长配合学校老师作好孩子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帮助孩子欺瞒学校,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家长都很积极配合,同时也很感谢学校及老师。
2、跟任课老师作好沟通。部分任课老师非常反感学生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完成质量较差;在班中经常要批评他们,也经常向笔者抱怨。笔者将班级学生中考各科成绩,尤其是这两位男生的中考成绩,包括家庭情况、个性特征向任课老师作了沟通,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底子实在弱,笔者跟任课教师一致认为不能苛求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计划,达成对他们在学习难度和作业质量上降低要求的共识,尤其是这两位学习类“问题学生”,更要降低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上有喘息的空间,并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我也经常向任课教师了解他们的近况,将从任课教师那里得到的信息反馈给两位学生。
产生的效果:
采取措施一个月下来,学生感觉上课轻松多了,上课内容有些能够听懂了,作业量不大,学生也能书写工整,认真完成。而陈、刘两位同学虽然不能保证上课期间注意力始终集中,但比起原先,可谓突飞猛进,至少不无故旷课、经常病假了,更没有因为作业问题,而向家长提出退学了。
三、心理类问题学生
学生外在表现:
王姓和季姓男生,年龄均为16岁!这两位男生在校的主要表现为随意说谎、情绪波动大、极度孤僻且经常离家出走,其中王姓同学还有自伤自残的行为。与两位同学分别谈心后,了解到王姓同学父亲无工作,对其有家暴现象,母亲一心工作,早出晚归,对其不闻不问;季姓同学父母离异,跟父亲及奶奶生活,而父亲常年不在家,有自己的生活,季姓同学的生活费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跟家长沟通,进一步了解家庭情况后,发现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但因为家庭的种种特殊原因,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显性表现,家长不知如何关爱孩子;相反,王姓家长还有家暴现象,王姓同学多次因为父亲的家暴而离家出走甚至报警。这两位同学的共性是对父母都有较大的怨恨,感觉父母不爱自己,自己是多余的,内心极度纠结、恐慌、感受不到关爱、孤立无援,长期压印彷徨,产生心理障碍。
采取的措施:
1、家长、老师、孩子面对面沟通。对于这两个学生,问题显然来自于家庭,孩子与父母之间从没有正常的沟通习惯,彼此有点冤家路窄的味道。家庭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创伤也会慢慢恢复,心理障碍会慢慢扫除。笔者将学生家长与学生约在一起喝茶聊天,当然,在此之前,希望家长全力配合,大胆明确地说出自己对孩子的爱。约谈第一步:笔者坦诚布公的向家长陈述孩子的怨恨与心声,希望家长作出相应的解释,以获得孩子的谅解;而对于16岁的孩子来讲,有些大人之间的事,只要家长讲给孩子听,孩子还是可以听懂并理解的。第二步:询问孩子对家长的解释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尽量让孩子倾诉心中的委屈、不解与怨恨。第三步:共同让步,找出解决办法。笔者根据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情况,提出可操作性建议,要求家长无论多忙,都必须尽量多的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要把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严令禁止家暴这样的非法行为。而孩子也试着对父母之前错误的关爱方式给予宽容,也以显性的爱回报父母。
2、跟学生一起展望美好未来。经过笔者近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笔者清楚通过一个老师的努力是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家庭惯有的生活方式的。心结是解开了,可如果家庭环境没有大的改变,学生回去后对父母的怨恨虽减弱,可仍然会对父母感到失望。于是,笔者通过班会课、个人谈心,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即将跨入社会,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一个成年人,将不再依靠父母、依靠他人,完全可以告别伤心过往,通过自己的双手,构建幸福的小家庭。但前提是不怕吃苦,学好技能,学会与人相处,让他们了解到在学校学习及生活的意义。
产生的效果:
首先约谈下来,这两家家长终于知道原来自己也是有错误的,而且错得离谱。在这之前,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很辛苦,而孩子有吃有喝,却生在福中不知福,还无理取闹,跟自己作对,跟人家的孩子比差远了。殊不知孩子心中的幸福诉求跟自己的原来不一样,不知原来自己作为家长跟别的家长比也差远了。两位学生的心理平静多了,遇事后的情绪波动也不那么大了,随着家暴的终止,王姓同学也没有了以往的自残行为。其次,通过帮助学生展望未来,平时的关心、交流,两位学生也似乎没有了那种惶恐感,他们对笔者表现出明显的喜爱与信任,在办公室帮忙做事时,有时还能跟笔者开开小玩笑。笔者深知,一个学生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不能操之过急,教育是个持久的工程。针对这样的心理类问题学生,只要笔者找到问题“根源”,从源头探究,“对症下药”,充分利用他们在校的时间来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各类活动、适时的肯定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快乐感,随着他们的长大、毕业、工作、结婚,相信他们会逐渐从家庭阴影中走出来。
以上各类“问题学生”所产生的问题,实际有交叉、混合的现象,但不论哪种情况,教师对他们首先得有爱心、责任心和宽容心,再加上一些教育的智慧及技巧,耐心等待,就一定会有花开果熟的一天。
参考文献:
[1] 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汉前.浅谈中职“问题学生”的教育[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2~94.
[3] 廖红菊,彭青.中职“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