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老年社区景观设计的几个重要问题。先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出发,结合当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生理特征,对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景观设计师只有在充分了解社会发展背景与老年人群诉求的情况下,才能为当代老年人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景观环境,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光添彩。
关键词:城镇化;老年社区;景观设计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我国民政部统计,2014年2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同时.我国城镇化步伐也越来越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大中城市,农村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等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兴建老年社区、养老院、老年大学等,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老年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是景观与规划设计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我国城镇化背景下对老年社区景观设计的要求
1.1城镇化发展的概念与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最早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定义和发展模式,出自张荣寰的《生态文明论》,文章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还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为了提高人民民生幸福水平而规划建设的生态文明城镇集群。”可以看出,城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国家像新型工业化国家转型的结果。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化的优势也日益凸显。新型城镇化的直接效应,是农村居住人群由分散到集中,社会资源配属会更加集约高效。
1.2老年居住模式由分散变为集中的趋势
“养儿防老”——在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现在多数老年人仍以家庭居住为主,此种类型我们可以称为居家养老模式。在房价飞涨的今天,城市中老年人与子女共住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但带来的却是两代人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这种模式除了家人外的互助能力有限,对老年人来说没有优势。此外,以老年公寓、养老院为单位的老年人居住空间形式也越来越多。老年公寓的类型一般比较单一,养老院往往又缺乏完善的配属设施,都有其自身的问题。目前,更为集中的老年居住模式就是老年社区,国外的老年社区居住规模通常为300户左右,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老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2亿,老年社区居住规模应该适当增加。在这种规模集聚的老年社区条件下,就有更好的条件发展其他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医院、护理中心、购物中心、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等。这就要求在老年社区景观设计中,要更多的考虑集中化、集约化的问题。也要考虑老年人相对集中后,沟通、交流与行为习惯差异性等问题。
1.3老年人群集中与多元化对景观设计提出更高要求若将老年社的老人按居住类型进行分类,主要有独身老人、夫妻二老、或有陪住者的独身老人三种情况。若按照老年人自理能力来分类,又可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三类,其中介助老人是指需要拐杖等辅助设备行动的老人,介护老人是生活需要护理的老人。由于城镇化发展之后,城乡人口融合,劳动力流动性越来越大,社区老人又可分为本地老人和外来老人两类。有些城市的外来老人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本土老人。这种集中化与老年人口的多元化给老年社区景观设计带来了更多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不同居住类型老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其行为能力需求、地域文化需求差异等问题。
2.当代老年人对社区景观的需求分析
1982年的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本文从老年的心理及生理特征与需要来分析其对社区景观设计的需求构成。
2.1老年人心理需求分析
步人老年之后,人的心理变化非常明显。根据职业、性别不同,区别也较大。一般离退休之后,生活突然由紧张的节奏变得非常清闲,很多人难以适应,特别是一些事业较为成功人士,退休之前是人群的焦点,退休后的失落感不言而喻。在家庭方面,现在老年人和子女的关系往往不像以前,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与老人分开居住。这给老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更加孤独。总结以上两方面因素,刚步入老年的人群其主要心理问题是失落感和孤独感,这在独身老人中更为显著。在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中,应该更多的考虑这些心理因素,设计合适老人交流、沟通的场所和空间,增加老年人之间的联络与交流机会,构建老年人展示自我、互相了解的平台,弥补其心理上的空缺。
2.2老年人生理需求分析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一般都大不如前,衰老是个生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能、感知能力、记忆力等都随之下降。例如,不能像以前一样做较重的体力劳动,视力下降会导致对物的识别力下降等等。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的同时,也会带来行动迟缓、抵抗力下降、平衡感差等问题。有些老人需要借助辅助设备才能正常生活。当然,很多老年人,为了能够保持较好的生理机能,开始重视自身的锻炼、膳食、保健,这些生理需求与行为生活方式,都需要在老年社区景观设计中加以体现。
3.老年社区景观设计要点解析
3.1构建以老年人行为特征为主体的景观环境
老年人在社区中的行为主要包括:社交行为、娱乐行为、健身行为、购物行为、休息行为等等,根据这些行为特征,我们可以对景观元素进行分区处理。例如,以健身行为为主体的景观区域,可以设置适合老年人晨练、散步、锻炼等行为的景观设施和场地空间。有时候,各种行为空间具有交叉性。例如,娱乐行为与健身行为,其空间构成就肯定会有交叉点,而处理好这些行为空间的交叉点,又能够很好的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所以,构建以老年人行为特征为主体的景观环境,可以很好的解决老年人对社区景观的功能需求。
3.2构建适合老年人生理与心理要求的景观环境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分析,在社区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进行无障碍设计。因为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退化,有些甚至要借助器械生活,社区环境景观中的无障碍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加强景观的可识别性。老年人视觉、听觉、记忆能力的退化,导致他们在景观特征的识别上,有时候还不如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加强其识别与记忆效应,让景观节点、元素更加单纯、突出,便于他们识别。第三,景观组织上强调交融。步人老年后的孤独感与失落感是导致老年人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在景观节点组织、景观元素构建中,要尽可能多创造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机会。为老年人打造能够展示自我、和谐共荣的社区景观环境。
3.3城镇化老年社区融合设计探索
城镇化融合趋势下,老年社区的人群结构也变的较为复杂。其需求与审美取向也有较大差异。主要是根据其成长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和工作经历、知识结构背景不同而不同。例如,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的需求,白领退休老人与个体经营者退休老人的需求,知识份子老年人与一般老年人的需求及审美取向都会有所差异。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设计中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切人点来进行设计组织。比如,这一代老人,他们所经历的历史年代是基本一致的,我们可以从时代特征的角度人手,设计出与当代老人有共鸣的景观元素。
4.结语
在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所占的社会比例也越来越高。如何处理好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不仅是整个社会、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国内许多城市已经规划和建设了一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老年社区,其中也不乏较为成功的案例。能够从老人的生理与心理诉求出发,采取多样化的设计手法,为老年人打造更为适宜其生活的社区景观环境。作为景观设计师,需要从时代发展的背景着眼,考虑到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才能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不愧对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叶,李洋.现代老年社区空间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28):25—26.
[2]杨怡,江潮.浅析现代城市老年社区[J].工程与建设,2009,23(5):637—644.
[3]王庆.老年社区设计探讨——东方太阳城老年社区设计[J].建筑学报,2005(4):68—72.
[4]陈玉.西方国家老年住房和社区规划建设经验与启示[J].规划师,2013,29(1O):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