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规划中融入低碳理念已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现存问题,本文重点结合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方法运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低碳;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1低碳城市概念的引入
低碳城市(1ow—ca~on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城市在经济健康发展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的城市。城市是二氧化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是对于城市规划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我国城市发展现存问题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诸多环境和能源问题逐渐涌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市能源的消耗问题。其次,城市对于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环境问题愈加明显:频发的雾霾、大气和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的堆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在我国环保部门的大力治理改善下,依然未见好转。人类的生存与能源、环境息息相关,但由于城市建设的盲目扩张,导致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中心区建筑过于密集,这些都是造成城市交通问题和环境问题恶化的根源。而由于城市建筑建设的过于密集,导致了局部区域“片状”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市民生活环境受污染区域也呈“片状”分布,导致一些相对发达地方及其居民受害过于集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
碳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措施之一。旧模式下的中国城市是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旧的城市规划模式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无序规划、低效开发,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率,引起了城市不平衡发展;盲目地关注新城开发而导致忽视建成区的生态改造;政府建设生态城市建设部分强调政绩工程等等诸多问题。因此新时期低碳理念下经济的发展模式限制着旧模式的发展与延续,是一次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在城市发展上的新调整,也是新时期城市规划模式脱胎换骨所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
3城市空间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城市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实现低碳设计的目的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城市土地规划、城市低碳交通规划、城市低碳产业引导”等方面具体实践中融入低碳设计理念。
3.1城市空间结构
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关系。解决紧凑形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合理规划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形态是其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目标的关键。塑造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应解决人口密度与紧凑型城市发展的矛盾。一方面,要遏制城区“摊饼式”膨胀,疏散高密度人口区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消减城市夏季降温能源的电力消耗。其次实行紧凑型疏解,推进以绿禊间隔为辅的公共交通走廊型城区空间扩张,将公共交通纽带贯穿于低碳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结构形态方面,通过对各空间布局形态作用于减少碳排放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评估,得出不同的低碳建设方法结论,最终选择最优城市空间结构方案。例如在不同的功能区,居民区、CBD、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规划与设计等,其建设空布局方面方法大相径庭,在具体城市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实际用途,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3.2城市土地规划
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方面,探索不同用途相组合,科学制定城市土地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结合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以“大分区,小混合”的规划原则构建多功能混合使用为主的土地使用模式,减少对源的利用实现低碳目标。规避城市总体规划中惯用方法(功能分区)所导致的功能区用途单一、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对已规划的土地,通过对其功能混合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甄别,纠正功能分区僵化的布局。
3.3绿色交通规划
改变城市空间形态,意味着交通方式也随之改变。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也需要与之相配的交通结构网络。为减少城市交通带来的能源消耗,首先考虑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通风廊道,并建立以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体系。尽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次导入高效便捷的LRT、BRT等交通工具,且在重要节点采用“公共交通主导性开发模式”(TOD:TransitOrientedDevejop-ment)有效且高效连结,创建考虑人体尺度和环境友好型绿色交通环境。尽可能地将日常行为区间控制在步行可达区,一定程度上实就近就业,以此来降低日常行为对于造成碳排放污染的机动车辆的依赖。
3.4城市低碳产业引导
城市产业要以低碳化为目标,兼顾传统产业与新兴发展产业两方面,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立足传统产业基础上,再加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传统型产业其特征是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集中,在对其改造过程要提高对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淘汰落后产能,驱动传统产业向多元化的转变,达到整体经济到环境综合的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扶植力度。拓展城市产业结构,依托现有资源,培育新兴低碳型产业,特别是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兴生物能等产业的鼓励。
在区域产业整体协调过程中,综合整合、统筹规划,构建完善的低碳经济产业链。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资源特色相结合,采用低碳经济延伸链带动产业相互协同合作、共同聚集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保护长远利益的有机统筹,最终实现区域间产业的经济联动,产业间的耦合发展,城市间产业协调的共同目标。
4结语
国内关于低碳城市的理论体系、研究框架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进行不同层面的探索:如厦门低碳产业园区(翔安低碳产业园),通过调整住宅和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园区内能够实现资源、能源与水的循环利用,形成与居民生活相关的资源、能源相互利用,形成一个复合的生态园区,达到减排目的;天津生态科技城项目,加强城市非传统建设用地的开发,倡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规划模式;曹妃甸生态城项目,探索低碳生态城市之集约利用土地、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规划模式;新苏州生态科技城项目,按照低碳生态理念的“改进”,而非在场地原生状态下的规划模式等。低碳城市覆盖城市规划、资源利用、交通体系、市政设施等各个侧面,如何能从规划实践工作中来承担低碳的社会责任,是每一位规划设计的必修课,也是未来工作与研究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潘海啸、汤喝、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低碳城市规划:寻求低碳化发展[J].建设科技,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