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T建筑公司在新项目的选择、规划、实施,以及后期整改进行了全程跟踪,进行反思和总结。采取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项目引进和完善提出改进建议。探索一种基于项目管理的建筑型企业项目选择与引进实施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项目引进;风险控制;项目实施
一、研究的意义
我国建筑中小型企业众多,很多企业技术方面有待升级,需要引进外部人才。怎么顺利引进一个新项目,留住并管理好骨干技术人员,以保障引进后项目能健康发展,使公司持续健康运营,是很多企业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文希望对T建筑公司在项目的选择、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推广项目引进实施的经验。
二、项目的选择
总结以前企业引进项目经验,对引进新项目有三点期望:
(1)走环保化道路,结合目前国家政策和形式,选择绿色环保的项目。
(2)不进入垄断行业,不和大型垄断企业竞争。
(3)不搞大的创新,技术应该相对成熟,而且有发展潜力。
三、项目的选择及项目SWOT分析
结合T建筑公司实际情况,选择最关键因素分别为:
(1)能否得到关键技术人员;
(2)未来能够否升级;
(3)利润空间大小等方面进行项目风险比较。优势:
(1)技术资源优势:可以引进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2)人力资源优势:关键领域拥有专长的职员,很强的组织学习能力,丰富的经验。
(3)组织体系优势:本地忠诚的客户群。
(4)竞争能力优势: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敏,市场份额的领导地位。
劣势:
(1)产品目前走的是中低端路线。
(2)缺乏顶尖型技术人才。
四、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1)与新引进技术人员合作前期,首先领导者本人品行要好,比如严格守信。一定要想办法打消技术人员的疑虑,同时也要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2)选用适才,用人不可好高骛远,同时也要兼顾后期做大做强度需要。结合”专一化”战略规划。目前聘用的技术人员是学历不高但是凭着多年的行业从业经验,依靠不断学习和钻研,具有了非常丰富经历的经验型人才。备用的技术人员选择的是有学历而且专业对口,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
(3)考察人才市场的人才供应与需求现状,兼顾短期和长期人才需求。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遇到人才时,适当增加人才储备。技术人才至少用三个,搭配使用,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保持长期良性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的人才战略选择和储备人才,以满足短期人员需求和长期人才储备,只有合理储备、优化配置,使企业长期的处于正常的运转与发展状态。总之,技术型企业不能只用一个技术员谋求发展。
(4)注意地域的差异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地域环
境、人文环境和经济水平,造就了不同的人。人才引进后,注意差异,及时沟通,满足技术人员的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公司注意考虑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能够同步,提倡双赢或多赢思维,让企业的人才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
具体措施是可以给技术人员股份,将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职业生涯有利结合起来,发挥其才能,留住人才,留下人心为公司长期效力。
(5)建筑行业,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技术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项目开始后,在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建立起来之前,会有一定的损失。尽早成立实验室,开始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保障项目顺利成长。
关键岗位采用诱引式人力资源战略,则是以高工资、高福利吸引员工,引进企业所需的成品人才,从多渠道获取。除股东派出外,通过网络招聘、熟人推荐、退休返聘、外单位借用等多种形式获取。紧缺专业人才,提前招聘、提前到位,并采取外部招聘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人员缺口。
铺助岗位及今后运营人员则采用投资式人力资源战略,即通过培训,自主培养企业的人才队伍。对工人也要重视上岗操作,安全培训等知识技能。科学合理及早定编定岗,制订分阶段招聘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岗位员工劳动合同期限。针对性的开展岗位专业知识培训,在系统外培训资源繁杂、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下,加大系统内资源利用的力度,或采用派出至其他公司学习。
五、结论
本论文参照项目管理基本框架和步骤,分析T建筑公司结合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一)面对变化迅速的外部环境,层出不穷的内部问题,企业
管理中很多问题都要从一定风险、成本、时间和绩效指标的项目角度来考虑和实施,项目管理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项目的规划、评估与实施、完成进度、改进策略等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没有实践的管理理论是没有意义的。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科学管理,可以达到项目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蔡琳.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战略实施:一个基于中海福建的案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05.01
[2]李宇鸣.铅期货上市之路:曲折而坚实.资源再生.2011年第1期
[3]马鸿昌,陈大扬.欧盟绿皮书:PVC的环境问题(上)[J].世界环境.2001年
[4]马鸿昌,陈大扬.欧盟绿皮书:PVC的环境问题(下)[J].世界环境.2001年
[5]钟定国.企业生命周期与人才激励策略,中国人才,2003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