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源储备是现代企业为实现战备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提供后备保障,也是现代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校企合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最佳、成本最低的方式之一
。企业要更新观念,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加强与高校的学科交融、协同创新,建立一种保障合作双方利益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双方协同创新,激发彼此的内在动力,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完善协同创新链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关键词]人力资源储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的形势,企业必须不断创新,采取科学的人力资源投资策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很强的弹性,关键在于是否做好了战略储备,包括人才的战略储备和技术的战略储备,而技术的战略储备实际上也是人才的战略储备。重视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选择人才战略储备方式时,最经济、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库,进行校企合作,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超越自我、创造奇迹。
一、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11)显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自1992年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土地资源紧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不合理、环保成本加大、国有大型企业受到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非常突出j。党的十八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充分说明创新已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的发展趋势。为了有效地配合企业实施创新战略,企业应采取人力资源投资策略,重视人力资源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养和训练,通过不断提高员工个体素质,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并通过较高的薪酬福利保险,与员工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以求获得技术与产品创新的竞争优势。
企业人力资源储备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框架上,有计划地做好各岗位候选人的规划、招聘与配制、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全局性思考和预见性的谋划,经常聘用多于目前实际工作需要的员工,注重专门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所需的人力资源提供后备保障。根据人才资源储备的范围,可将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方式分为内部储备和外部储备。内部储备可通过岗位轮换、内部晋升、在职培训和企业文化等方法开发员工的技能和潜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有效地形成能级替代、阶梯递补的人力资源储备。外部储备主要是利用企业外的社会人力资源市场获得所需的人才,其中人才储备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高等院校。目前,在我国企业从高等院校获取人才是不用支付培养费用的,属于典型的“拿来主义”。一些优秀企业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大国和高等院校人才储备的资源,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例如,向优秀大学生提供学费和奖学金的支持;主动安排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积极向高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
二、校企合作在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与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产生于企业,初期是企业培训的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源于德国职业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与技术资源,把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尽快熟悉企业的环境,加强职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改善职业高校的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1.校企合作可为企业发展提供大量人力资源储备
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随着改革进程加速,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使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突凸显。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从高校招聘所需紧缺的一线员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用工荒”,在人员配置方面也得到了补充。
2.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的毕业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缩短工作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
本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资源和生产技术,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高校还可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高级工程师或高级技工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把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技能直接引入教学课程之中,加强课堂的针对性、实践性,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把课堂设计融人合作企业的文化和对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习实践的培养,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管理中,熟悉就业岗位说明书,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缩短工作的“磨合期”,用工单位无须“试用期”就能胜任工作,为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合作可以降低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成本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双向交流,加强双方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方面,高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创建科技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校管理。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访问学者、专业指导委员会或借调、兼聘等方式参与制订高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工作,将高校的理论教学与技fil~tJll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企业还可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单位员工进行培养,提升员工整体素质,逐步形成学习型企业J。通过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由企业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紧密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参与科研项目、技能训练和继续教育,减少中间环节,从而免除税收方面成本,降低在职员工的培训成本和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
4.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引进高校的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及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发展方式粗放,产品附加值偏低,创新能力弱,竞争后劲不足,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不少企业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始寻求通过校企合作,引进高校的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及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
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互动过程,在校企双方互动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是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产出方和科技产品的供给方,而企业是科技产品的需求方和转化成果形成效益的一方,肩负着将高校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任务。
1.争取政府对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由高校和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合作对象,协同开发创新的新模式,达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涉及教育、科技、法律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高校,应从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政府对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通过政府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来保障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如制定科研经费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资本投资创新政策、鼓励高校专业教师创业政策、大型骨干企业投资高校优惠政策、建立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和专利交易市场等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2.高校要增强市场意识,加强内涵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创办实业
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等、靠、要”等旧思想,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增强市场意识,在市场需要的引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性,条件许可的高校可在校区内争取政府的支持划出一块地建设科技创业园,提供资金、设配和厂房等便利,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创办实业,真正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锻炼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提升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协同创新能力J。
3.学科交融,协同创新,培育原始发明创造能力,抢占协同创新的制高点
高校要对科研体制进行改革,打破原来专业、学科体制的束缚,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互相交流,理工交融,文理渗透,多学科重组,跨专业嫁接,建立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以学科为基础,以专业为载体,制定有关激励措施促进学科交融,再将学科集成为科技创新的新优势,跟踪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培育原始发明创造能力,抢占协同创新的制高点。
4.以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组建企业,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内部孕育模式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高校与企业要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71,产学合作,互利双赢,可以以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联合组建企业,高校主要以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和高校的人力资源入股,企业则以生产的设备、技术、管理和资金等人股,完全按股份制有限公司进行运作,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组织,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内部孕育模式,从而达到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相吻合的目标。
5.交叉投资,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与高校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在我国高校的经费主要靠政府拔给,企业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经营不善可能倒闭。因此,企业经营利益既是校企合作双方的共同目标,也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根本动力。校企双方均以股东的身份在同一个企业中遵守企业的共同行为规范,按照各自的权、责、利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机制。
四、结语
企业的机器设备、生产资料和资金等有形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企业来说当然重要,但是,在建设创新型企业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再依赖于有形资源,而是取决于对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对有形资源的依赖,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资源及企业财富的核心和源泉J。校企合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最佳的、最低成本的方式之一。企业要更新观念,发挥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高校的学科交融、协同创新,建立一种保障合作双方利益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双方协同创新,激发彼此的内在动力,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完善协同创新链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安鸿章,时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方桐清.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层次的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8—149.
[4]刘艳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8):164.
[5]高兵.依托职业教育打造“环京津人力资源储备带”[J].教育与职业,2010(23):10—11.
[6]段存升,赵月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才,2012(8):109.
[7]冯博,樊治平.基于协同效应的知识创新团队伙伴选择方法[J].管理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