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城市圈半径不断扩大, 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容量已日趋饱和, 城市交通压力正逐步由动态向静态蔓延。乱停车成为影响城市秩序的顽症, 停车难成为市民抱怨较多的城市管理问题。如何缓解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和有限的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传统模式下, 单纯增建停车场和提高停车配建标准, 已跟不上机动车的快速增长步伐, 同时受用地、 资金等多因素制约。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静态交通现状和存在问题, 立足城市总体规划和战略发展, 推进静态交通智能化建设, 缓解停车难,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上海;静态交通;智能化建设
城市交通根据交通流状态, 分为动态和静态交通道路交通系统。动态交通是指在道路上运动行驶的所有机动车的总体交通流情况; 静态交通是指机动车由于不同原因在各个场所停止行驶的状态。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均是当前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随着本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和人民收入改善, 私家车保有量增长迅猛, 静态交通问题已引发市民的广泛关注。停车泊位的有限数量和缓慢增长与持续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之间, 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静态交通建设滞后、 管理落后, “行车难,停车更难” 矛盾日益凸显。秉承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理念, 如何推动静态交通智能化建设,改善城市静态交通问题, 缓解停车难, 打通舒适的交通出行环境,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上海静态交通的现状及存在不足
(1) 停车位缺口较大, 停车矛盾日益凸显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4年底,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04万辆 (不含外省市号牌车辆) , 年增幅7.2%。全市小客车219万辆, 年增幅9.7%, 其中沪C牌照的郊区小客车总量67万辆, 年增幅16%, 私人小客车注册量达181万辆, 年增幅12%。与此同时, 本市停车位总量并未相应增长, 土地资源紧张的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建设更为滞后, 截止2014年5月, 全市道路泊位数29751个, 环比略增0.11%; 公共停车场 (库) 443760个, 环比微增0.84%, 同比增长8.4%。停车矛盾同时衍生占道停车、损坏绿化等诸多问题。
(2) 停车信息化尚未普及, 区域发展差别较大。总体来看, 上海市停车智能化在国内尚属走在前沿, 已经出台了一项上海地方标准和三项行业技术规范, 并将停车智能化建设纳入上海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停车十二五规划等规划中, 明确提出停车信息平台建设, 完善停车诱导系统, 从而提升整个动静态交通功能。但从区域来看, 停车区域发展差别较大。黄浦区、 青浦区、 嘉定区等已陆续实施停车诱导系统, 而其他区县尚未推行, 只有部分电子收费系统, 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 造成部分公共停车场由于缺乏醒目的停车信息诱导, 外来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停车泊位, 增加绕行距离, 间接增加道路交通流量, 同时部分停车泊位闲置。从诱导形式上来看,主要以设置诱导路牌为主, 尚未开发APP等应用软件查询模式。从诱导效果来看, 相关发布信息与实际空位数误差较大,技术尚不成熟。
(3) 占道停车现象严重,管理方式落后。
截止2014年5月, 本市 (崇明县除外) 16个区设置了757条收费道路停车场, 共计收费道路停车泊位29751个, 按标准车位5.3米/个, 估算停车收费道路里程约157.6公里, 按全市 (崇明县除外) 城市道路4919条, 总里程4363公里对比, 停车收费道路里程约占总城市道路里程的3.6%。当月上海道路停放车数为1323226次, 平均泊位周转率为1.43辆次/泊位/天。欧美、 香港等日周转率均高于6, 上海道路停车泊位周转率明显偏低, 大量机动车实际占道随意停车。同时绝大多数停车场 (库) 仍使用取卡+人工收费模式, 自动识别车牌的自主停车管理系统及支付系统尚未普及, 停车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4) 停车设施规划滞后, 建设量小
经过上海世博、 “十二五” 等多轮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 上海市骨干路网、 越江通道、 轨道交通在量上均有了显著增长, 而在静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则呈现短板。除商业、 住宅等配建停车场 (库) 外, 在P+R停车场、 立体停车场等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对于停车需求预测不足,现有的停车配建标准在分类和指标等方面过于笼统、 简单; 另外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停车问题上未予以足够重视, 采用相应措施和投入相应资金来缓解停车问题, 住宅类、 办公类等项目在土地出让、 建设程序审批等环节中, 对于停车位建设指标也过于放松, 未结合区域停车需求预测及现实条件给予足够的指导要求。
(5) 差异化定价制度不明显
部分郊区县缺乏合理的差异化定价制度, 现行地下公共停车场高于道路停车收费, 导致驾驶者倾向停放在路侧, 影响道路通行, 助长了乱停车现象, 加重了执法压力。同时收费停车场利用率低, 建设成本高, 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停车场建设。
2、上海市静态交通智能化建设思考
静态交通智能化建设对于上海市静态交通的系统管理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利用停车诱导系统和停车信息平台对停车需求进行调控管理也是今后停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1) 静态交通智能系统化
静态交通智能网络化包括公共停车信息系统、 停车诱导系统、 道路停车自动收费系统 (咪表或手持POS机收费系统) 和停车场 (库) 信息系统。以公共停车信息系统为核心, 集成停车诱导系统、 咪表系统、 停车场 (库) 信息系统, 实现实时的停车场信息服务。
(2) 停车诱导智能网络化
2002 年, 黄浦区率先建成上海首个区域停车诱导系统。2005年, 黄浦区推出网上查询停车泊位、 电话预定泊位、 向驾驶员提供各项停车咨询等服务, 在城市交通 “排堵保畅” 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标准已作为上海市停车诱导系统地方标准, 成为全国第一部停车诱导系统的地方标准。在停车诱导方面, 可通过城市一级、 二级引导屏、 互联网网站、 手机终端、 车载GPS终端等方式发布各个停车场的实时车位信息, 诱导驾驶员查找车位、 停车场及路线, 并对停车场车位信息进行实时监控、 统计,规范停车场管理, 提高车位利用率。
(3) 管理系统智能自动化
2005年以来, 上海在黄浦等四个中心区36条停车收费道路上试点安装了232台咪表, 由于少数车主延时停车、 拒不缴费等原因, 不得不退回到 “人机共守” 模式。电子收费模式在准备计费、 及时提供泊位信息等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建议进一步总结吸取咪表使用过程中的经验, 强化管理, 同时推广手持POS机道路停费工作试点, 真正发挥电子收费系统的作用。
(4) 收费系统智能便捷化
在收费方面, 可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卡功能, 实现刷卡收费,简化收费时间, 或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ETC) , 可大幅减少车辆出入停车场所需要的时间。ETC系统成功应用于上海市普陀区海普苑小区停车场管理, 实践证明, 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软件界面, 识别率高, 可有效提高停车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3、结束语
霍华德在 《明日的田园城市》 一书中提到 “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 一株草或一个动物, 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 和谐、 完整” 。改善静态交通, 以动制静—以静制动, 动静相协调, 实现动静平衡, 关键落脚到应用科学技术手段, 加快推进静态交通智能化、 信息化发展, 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并实现绿色节能环保, 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
[1] 吴润元.上海静态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J].综合运输,2005 (9) :
[2] 籍学武, 邱志鹏.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静态交通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2) : 34- 35.
[3] 卢玫.谈谈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的出路[J].交通世界,2007 (2) : 96- 98.
[4]杨俊琴, 房晋源.2014年上海最新停车泊位统计.交通与港航, 2014 (4)